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保险 > 农村合作医疗 > 村医黄辉松眼中的农村医疗30年

村医黄辉松眼中的农村医疗30年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3-01 09:46:12 人浏览

导读:

夏日的潮安县彩塘镇新联卫生站,候诊大厅的长椅上,坐满等候看病的人,部分患者手上已挂着输液瓶。注射室内,害怕打针的小女孩哭得声嘶力竭。医护人员在人群中穿梭,忙进忙出。而卫生站的主人——62岁的村医黄辉松正在诊室里为村民看病,一个接一个,几乎没有间断。这座占地

  夏日的潮安县彩塘镇新联卫生站,候诊大厅的长椅上,坐满等候看病的人,部分患者手上已挂着输液瓶。注射室内,害怕打针的小女孩哭得声嘶力竭。

  医护人员在人群中穿梭,忙进忙出。而卫生站的主人——62岁的村医黄辉松正在诊室里为村民看病,一个接一个,几乎没有间断。

  这座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俨然一个小型医院。如此繁忙的景象,在每年的4月至10月间几乎已成常态。卫生站每天早上7点半开门营业,可往往5点多就有患者上门,在门口的登记本上挂号,等待就诊。

  “眼下正是看病的高峰期,与天气有关”,黄辉松坐在不到十平方的小诊室里顾不上招呼记者。在他身后的柜子里,放满了病历本,墙上挂着数不清的锦旗、奖状,这是黄辉松38年村医生涯的种种见证。

改革开放前◥◥

1毛钱参加合作医疗

小黄当上赤脚医生

  1970年,全国农村卫生医疗体系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农村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下,农村三级医疗网逐渐建立,培养出一批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高中毕业的黄辉松就在那时当上了赤脚医生,在务农糊口的同时,又肩负起保障新联村3000多村民身体健康的重任。

  “1968年,毛主席批示,推广湖北长阳乐园公社的合作医疗经验。各地依靠集体经济办起了合作医疗,农民看病很便宜,甚至免费。”提起当年,黄辉松聊性甚浓,“新联大队也不例外,村民参合率更达100%”。

  当时新联大队的合作医疗,每人每月只需交纳1毛钱,便可在集体办的大队卫生站和镇卫生院看病报销50%,县级医院报销80%,市级以上则100%报销。与眼下群众看病动辄花费成百上千相比,黄辉松对改革开放前的合作医疗制度颇为怀念,这样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救助大病,将钱集中起来用在刀刃上,形成“一人有病众人帮”的局面,这符合农民的需求。

  虽然有合作医疗的保障,但当时整体国力不济,农村经济条件更差,因此存在严重的缺医少药问题。看着病人痛苦,自己却束手无策,年轻的黄医生急在心头。

  初生牛犊不怕虎,反复思量过后,他决定尝试自己制药。深山采药,再对着医书研究,在拾来的贝壳中提取海螵蛸……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次的试验之后,1971年,他终于自主研制出退烧的鱼腥草针剂,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间,陆续研制出100余种针剂和药片。

  “那个年代,村民患的都是小病,病理简单,靠草药和针灸,再加上自己研制的‘土药’,一般都能治愈。虽然医疗条件很差,但农民当时保健意识不强,命不像现在金贵,看病可以说不贵也不难。”话语间,黄辉松脸上绽露出笑容。

  也就是从那时起,新联村民认定了黄辉松这位赤脚医生。1977年的广东省医药卫生科学工作会议上,作为一名有突出贡献的农村医务人员,黄辉松被誉为“缓解农村医药匮乏难题的创造性人才”。

上世纪80年代◥◥

农民看病费用自担

黄村医承包卫生站

  改革开放后,赤脚医生逐渐成为历史名词。原集体创办的村卫生室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行政法规和集体经济支撑,大都转为以乡村医生个人承包的运营形式。1983年,黄辉松决定承包村卫生站。经过再次培训,他拿到了“乡村医生资格证”和“上岗证”,开始了全职的行医生涯。

  当时,随着农村集体经济解体,合作医疗取消了,这就意味着,农民看病须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黄辉松回忆,那时农民的病多数由劳动过度引起,如胃病、季节性病等。为了节省一点看病钱,他们往往能忍则忍,这时开始出现“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

  “很多乡亲有病没钱看,小病拖成大病,而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帮他们少花钱治好病,不花钱也能治病”,黄辉松语气有些凝重,“农村草药多,有时村民患个感冒什么的,我就指导他们自己采药煲来喝,不用花钱,疗效也差不多。”

  集体经济的解体使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不足的状况更加突出,专业医务人员匮乏,医疗设备简单落后,仍是农村医疗最棘手的问题。

  有个事情让他印象非常深刻,村民王某突发心肌梗塞,卫生站没有救治能力,镇卫生院医疗条件也不行。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救护车,只能几个人用担架抬着病人去医院,而有救治设备、离村最近的医院也有十几公里路。几个人抬了2个小时才将病人送到。结果,做完心电图,病人就咽气了。

  “如果抢救及时,那人还是有救的。”可当时哪有现在这样的条件,他的卫生站医疗设备很是简单,“老三件”——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出诊药箱和存药的药柜,再加上常用药品,全副家当合起来不过一千元。就是这样的装备,在当时农村卫生站,已算相当不错了。

  农村医疗资源稀缺,农民医疗保障很大程度上依靠村医的妙手仁心。当年,村里有些老人,为了能在他那看上病,半夜三更就提着灯到卫生站等候挂号。那些年,黄辉松常常夜间出诊,到不方便前来卫生站就诊的村民家中为患者看病。晚上9点多骑着单车出门,从本村一路看过去,最后绕到隔壁东凤镇,再回家,折腾到半夜二三点是常有的事。

  1985年,为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他选择到北京中医函授学院进修,并在3年后取得了大专学历。当时拥有这样的高学历,完全可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但他没有离开,依然坚守在农村医疗卫生战线上。

上世纪90年代◥◥

看病难看病贵凸显

新联卫生站升级扩建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彩塘镇经济高速发展,如今声名在外的不锈钢产业在那时已悄然起步,这为村民带来新的机遇。温饱不再成问题,村民的生活水平一天天提高,与此同时,新的难题也相伴而生。

  一方面,农村卫生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矛盾日渐突出,由县、乡、村构筑的基层三级医疗网络由于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使其功能逐渐减弱,农村的基本医疗保健得不到保障。彩塘镇的卫生院虽然在华侨的资助下,软硬件技术设备等各方面都得到较大提升,但依旧无法满足农民日渐提高的看病需求。从汕头到广州深圳,一部分人开始跑到大城市看病,特别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而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开放,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由于监管不到位,药品市场开始混乱。很多药换个包装,改个药名,价格就翻倍提高,但药效却不如以前。在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医院为了维持自身的运转,高昂的医疗成本被转嫁到患者身上,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怨声渐起。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患者的需求,1996年,黄辉松将卫生站升级,扩大了面积,建设了门诊大厅、观察室和休息室,还把“老三件”换成更先进的医疗器具。医疗条件改善了,但卫生站的收费价格仍保持在“村民付得起的范围”。他的举动,受到了村民广泛好评。很多外村人冲着黄辉松收费低廉、疗效好而来,慢慢地,不只新联村,不只彩塘镇,甚至潮州、汕头的病人都慕名而来。[page]

  每天,黄辉松的门诊量都将近100人,从早上7点半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中午也只有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最高峰的一年,接诊了4.8万人次。

  然而,对于患大病的村民,小小卫生站终究无可奈何。1990年代末,村民黄某患口腔癌,需要几万元的治疗费,可家里实在没钱,只能请黄辉松保守治疗。结果黄某的生命维持了半年就走到了尽头。这种情况,在农村并不少见,“要是还有合作医疗该多好啊!”黄辉松每次回忆起“一毛钱”的合作医疗,总是赞不绝口。他坚信,合作医疗是真正解决农民看病问题的法宝。

新世纪◥◥

新农合带来新希望

老黄退休子承父业

  2003年,潮州市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政府等多方筹资,以解决大病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与早期的合作医疗相似,只是政府出资占了大部分。几年时间,该村所有农民都参加了合作医疗。今年,整个彩塘镇的农民参合率从2004年的12.5%提高至100%。

  “新农合每人每年10元,农民都可以接受,有助于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黄辉松说道,“但是我觉得有点不足的是,农民到大医院报销的比例过低。因为他们真正需要救助的是大病,而患大病一般要到大医院治疗,但报销比例却比在基层医院低。”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民看病难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有了合作医疗的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也在逐年提高,像彩塘镇的华侨医院(即彩塘卫生院)近年来引进了不少医科大专、本科毕业的医务人员,设备也日趋先进,目前的整体医疗水平处于全县甚至粤东地区农村医院的领先位置。

  而在新联卫生站,看病不仅可以电话挂号,还可以电话诊断。陈女士肚子不舒服,又没时间复诊。黄嘱咐其可用电话进行诊断,有病历为据。

  原来患者在卫生站就诊3次以上,就可以拥有一份永久病历。从1971年至今,黄辉松共接诊超过100万人次,病历也已更新到第五代。患者只要报上姓名,病历很快就被检索出来。如果病人出差到外地,感觉身体不舒服,打个电话回来,黄辉松对照病历就可以及时做出诊断,这种方式深受患者欢迎。

  近些年来,他的卫生站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彩塘镇是潮安县的工业重镇,以不锈钢行业为主体,被誉为“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全镇现有企业1000多家,年产值近20亿元。他的卫生站由于毗邻镇中心,因此来此就诊的病患增加了外来工一族。彩塘镇有10来万外来工,他们收入不高,卫生站较低的收费吸引了他们。如今光这部分人就占了新联卫生站就诊人数的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群众生活好了,医疗保健的需求也在提升。以前村民疾病预防意识弱,常常等到有病才治,现在更注重健康。有时他还要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安慰病人,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障碍。在诊室,一年轻女子絮絮叨叨地向黄医生倾诉她的患病心理,总觉得这不舒服那不舒服。黄医生笑着安慰:“没什么问题,要往好的方面想”。

  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学习,使黄辉松在2005年评上主任医生的职称。之后,更有多家医院想高薪聘请他,但根在农村,对苦难乡亲有着深厚感情的他,一一婉言谢绝了。

  城乡间医疗卫生建设不均衡的现状和大医院高昂的收费标准,为黄辉松的卫生站提供了生存空间。

  村里一名妇女在县医院做了剖腹产,伤口久治不愈,花了近千元不说,病人更是受尽折磨。黄辉松用自制的中药膏剂为病人涂敷,只用7天,仅花几块钱,伤口就迅速愈合,产妇一家感激不尽;70多岁的村小学前校长林伯,因患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在汕头住院40余天,仅住院费、治疗费等就用了7万多。虽然欠了一大笔医药债,林伯的身体却未见起色,医院还下了病危通知书。无奈之下,家人求助黄辉松。依据多年经验,他为林伯制定了一套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治疗方案,并坚持两天一次上门复诊。4个月后,奇迹出现了,林伯被他从死神手里救了回来,而全部费用还不到1万元。

  目前,他的卫生站拥有执业医师、药师、执业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20人,拥有美国GEB超机、全自动心血管分析仪、自动制氧机、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半自动血球分析仪、半自动血脂血糖仪等一套服务社区居民的先进医疗设备,并获县卫生局特批可为病人进行输液治疗。2003年,他的卫生站还荣获全国民办医疗机构最佳优秀服务单位,当地人称之为“彩塘第二医院”。

  “收费低,农民付得起”是新联卫生站多年来坚持的原则,而社区医院的发展思路也暗合了新时期医改的发展方向。有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在新联卫生站看病的患者,人均医疗费只有14元。记者在卫生站也看到,大多数病人的处方只有10余元,最多不超过50元。

  65岁退休后,黄辉松将把卫生站的担子交到汕头大学医学本科毕业的小儿子手上。

  “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主要表现在他们享受不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如果真到了做不动的那一天,我要办一个咨询中心,指导危重病人,专门为他们设计重大疾病治疗方案,避免病急乱投医,让他们得到最及时、最有效、最合理的治疗。”黄辉松坚定地筹划着……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