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罪名大全 > 重要罪名 > 信用卡诈骗罪 > 信用卡诈骗立案额度

信用卡诈骗立案额度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13 21:02:44 人浏览

导读:

信用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也让犯罪分子有了可趁之机,信用卡诈骗案件也越来越多,在防范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下信用卡诈骗立案的额度。以下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最新信用卡诈骗立案额度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内容仅供参考。

  信用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也让犯罪分子有了可趁之机,信用卡诈骗案件也越来越多,在防范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下信用卡诈骗立案的额度。以下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最新信用卡诈骗立案额度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内容仅供参考。

  一、信用卡诈骗的概念

  信用卡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规避信用卡诈骗,要牢记勿轻信手机信息、保护好刷卡密码、设置支付限额等防范要点。

  常见的诈骗手段有短信通知“亲切”指导、电话联系索要密码、伪造网站诱人上当、制造信用卡被吞假象、演双簧瞬间调包等。

  根据刑法第196条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利用信用卡,一般是指使用伪造的、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方法进行诈骗活动。

  二、信用卡诈骗量刑标准

  12月15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熊选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东荣和中国银联董事长刘廷焕介绍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问题。

  解释明确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三个量刑幅度的适用标准,以及“恶意透支”认定处罚的相关问题。

  熊选国介绍说,《解释》第六条第一款明确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主要构成要件,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作了解释,以区别于善意透支行为。

  第二款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规定了具体定罪量刑标准。第三款、第四款规定了“恶意透支”数额的认定以及在判决宣告前和立案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的从轻处理问题,既严格控制刑事打击面,又突出刑事打击重点,充分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三、信用卡诈骗立案额度

  1、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二零一零年五月七日

  第五十四条[信用卡诈骗案(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

  (2)恶意透支,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

  本条规定的“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

  恶意透支,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在公安机关立案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情节显著轻微的,可以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有价证券诈骗案(刑法第一百九十七条)]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进行诈骗活动,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根据《决定》第十四条规定,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行为人实施《决定》第十四条第一款(一)、(二)、(三)项规定的行为,诈骗数额在5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诈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诈骗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或者明知无力偿还,透支数额超过信用卡准许透支的数额较大,逃避追查,或者自收到发卡银行催收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仍不归还的行为。恶意透支5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恶意透支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恶意透支2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持卡人在银行交纳保证金的,其恶意透支数额以超出保证金的数额计算。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最新关于信用卡诈骗立案额度的相关内容。在证据确凿之后,根据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轻重依法进行立案。一般来说,诈骗额度达到5000元就可以立案了。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我们的法律快车律师,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