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罪名大全 > 重要罪名 > 挪用公款罪 > 挪用公款罪数额标准

挪用公款罪数额标准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19 02:35:08 人浏览

导读:

许多公职人员受不了利益的诱惑,会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殊不知,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犯了挪用公款罪,但是很多人不清楚挪用公款罪数额标准为多大?今天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许多公职人员受不了利益的诱惑,会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殊不知,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犯了挪用公款罪,但是很多人不清楚挪用公款罪数额标准为多大?今天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挪用公款罪数额标准为多大

  挪用公款罪的认定标准依据司法解释认定。司法解释第三条之规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以挪用公款一万元至三万元为“数额较大”的起点,以挪用公款十五万元至二十万元为“数额巨大”的起点。挪用公款“情节严重”,是指 挪用公款数额 巨大,或者数额虽未达到巨大,但挪用公款手段恶劣;多次挪用公款;因挪用公款严重影响生产、经营,造成严重损失等情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 挪用公款数额 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 挪用公款数额 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挪用公款数额 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二、挪用公款罪立案量刑标准

  (一)、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

  1、数额较大的认定

  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在三万元以上,为数额较大。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数额巨大的认定

  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在三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巨大”。

  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3、情节严重的认定

  (1)、挪用公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2)、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特定款物,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

  (3)、挪用公款不退还,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

  (4)、其他严重的情节。

  (二)、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认定

  1、数额较大的认定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为数额较大。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数额巨大的认定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巨大”。

  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3、情节严重的认定

  (1)、挪用公款数额在二百万元以上的;

  (2)、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特定款物,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

  (3)、挪用公款不退还,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

  (4)、其他严重的情节。

  三、挪用公款罪立案标准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千元至1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

  2、挪用公款数额在二万元至3万元以上,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 的;

  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卫万元至3万元以上,超过3 个月未还的。

  各省级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上述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既包括挪用者本人使用,也包括给他人使用。多次挪用公款不还的,挪用公款数额累计计算;多次挪用公款并以后次挪用的公款归还前次挪用的公款,挪用公款数额以案发时未还的数额认定。 挪用公款给其他个人使用的案件,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的,对使用人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就是“挪用公款罪数额标准”的全部内容了,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了解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以挪用公款一万元至三万元为的起点,挪用公款“数额巨大”的以十五万元至二十万元为的起点。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