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消费常识 > 经营者义务 > 广西壮剧老年人挑大梁后继乏人 古老剧种须融入现代元素

广西壮剧老年人挑大梁后继乏人 古老剧种须融入现代元素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5-05 08:22:21 人浏览

导读:

第10代传人已经73岁高龄,第11代传人之位仍虚位以待,曾经被视为艺术瑰宝的壮剧艺术,在当地年轻人眼中成了没用的东西。作为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壮剧,如今正遭遇着后继乏人的困扰,如何在现代经济大潮中发扬、振兴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地方剧种,已经成为
第10代传人已经73岁高龄,第11代传人之位仍虚位以待,曾经被视为艺术瑰宝的壮剧艺术,在当地年轻人眼中成了没用的东西。作为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壮剧,如今正遭遇着后继乏人的困扰,如何在现代经济大潮中发扬、振兴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地方剧种,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第10代传人10年没找到真传弟子
说起广西壮剧的现状,作为壮剧分支的北路壮剧第10代传人闭克坚感慨不已:“我很想把这门艺术传下去,可现在的弟子都不安心学习,更愿意出门打工赚钱,而艺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学会的,台步、扇法、手法、武功,要练很久才能上台表演。”
今年已经73岁的闭克坚,从12岁学戏开始,在舞台上已表演了近60年,从生、武、丑等各种角色,到正调、卜牙调、山歌调、喊板、哭板等多种声腔的演唱,再到马骨胡等独特乐器的演奏和剧本的改编创作,他样样拿手。
广西田林县委宣传部一位官员说,到现在,无论是拉马骨胡的音乐伴奏者,还是激情表演的演员,都是老年人挑大梁。能上台表演壮剧的专业演员已经不多,大多是从田间走上舞台的业余演员,而能够完全掌握和演绎北路壮剧的只剩下闭克坚一人。
在10年前,闭克坚便开始着手寻找一个传人,希望把自己毕生的心血留传和继承下去,进一步完善和发扬壮剧的魅力。但在10多年的苦苦寻找中,拜闭克坚为师的徒弟不少,得到真传的却没有一个。在这些徒弟中,能够会唱又会弹的很少,而会唱会弹又会编导的几乎没有。
闭克坚说,壮剧是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是壮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无论是北路壮剧还是南路壮剧,都只能靠口口相传。壮剧几百年的接力棒传至今日,接棒者几乎都是老人。随着一些民间老艺人的离世和退隐,南北两路壮剧都面临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在年轻人中没市场
由于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表演形式,2006年,壮剧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因此,壮剧文化一旦失传,损失不可估量。但是,本报记者在北路壮剧的发源地广西田林县采访时发现,该县唯一的一所北路壮剧学校,只有几间教室,所谓的老师也仅仅是几位志同道合的老人,即便是这些老人也只是空闲的时候去学校聚一下,而除了闭克坚能够胜任老师的职务外,其他老人大多只是在某方面有所成就。更让人担忧的是,来壮剧学校学习的基本上没有年轻人。“我们要出去打工赚钱,没有时间在家学戏”,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最多的回答。
闭克坚告诉本报记者,如今,在一些年轻人的眼中,壮剧成了“根本就用不上的东西”。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去传承和发展壮剧文化。所以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已经走过300年历史的北路壮剧会在他的手中失传。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壮剧并不受年轻人“待见”,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壮剧剧目老、旧有关,并且作为戏曲艺术,其不像现代流行歌曲一样,在电声光的包装下满足年轻人的感官刺激,另外,其近似原生态的表演方式和生涩绕口的唱词,也不像时下的流行歌曲一样,让人唱起来朗朗上口。
●发展传承不能停滞不前
壮剧作为壮族群众农耕文明的一种文化艺术,如何发展传承呢?
“壮剧艺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改变壮剧的不变通、与现代社会产生的差异和距离,如何保护艺术传人,培养演员、编导”,著名民族学专家梁庭望在壮剧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上表态。
梁庭望说,壮剧想要生存,就必须在立足点的基础上寻求变通,不能停滞不前。一味强调原汁原味地保护,这样会使壮剧艺术与社会现实产生差异,跟观众产生距离。要打造精品剧目,要特别注意挖掘民族题材,从相对稳定的传统题材中选择故事,引进反映汉族或其他民族现实生活的题材,精心塑造加工一批剧目,使之成为壮剧中的保留节目,吸引青年人的参与,壮剧文化才会枝繁叶茂。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刘玲玲,曾就广西北路壮剧的发展与现状,两次专程从北京来广西田林县采风。刘玲玲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个性鲜明,对某种事物是否有兴趣,是促使年轻人对其展开研究的根本动力,而包括壮剧在内的一些古老剧种,要想抓住年轻人的心,可以在传统音乐唱腔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既保持壮剧戏曲音乐形式和特点,同时又有所创新和发展,丰富壮剧音乐的表现能力,使之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并乐于接受。
据了解,作为北路壮剧发源地的广西田林县,目前正在借壮剧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将北路壮剧的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并纳入了田林县“十一五”发展规划中。2008年北路壮剧艺术节的成功举办,让很多涣散多年的业余剧团又重新组织和恢复排练。田林有关部门也在积极着手开展传统北路壮剧的传授辅导工作,发现和培养优秀壮剧艺术人才,力争将这一独具壮族特色的古老戏曲发扬光大。
●相关链接
壮剧以语言之差异分为南、北两路。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广西靖西、田阳等县,最初为唱、做分开的“双簧式”演唱形式,后逐渐丰富发展而为戏曲形式。唱时常用“呀哈嗨”衬腔,故又叫“呀嗨戏”;北路壮剧则是用壮语北部方言来演唱,北路壮剧最早为“板凳剧”,原是壮族民间说唱的一种坐唱形式,劳动之余,由二三人坐在板凳上唱故事。其发源于广西田林,起源于民歌、唱诗和曲艺,流行于右江流域。 (顾艳伟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