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民事调解 > 民事诉讼调解 > 庭外调解 > 民事案件庭外调解过程是怎样的

民事案件庭外调解过程是怎样的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11 17:12:36 人浏览

导读:

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民事纠纷,怎样处理这些纠纷了,有的人会选择协商解决,有的会请人进行调解,还有的会选择诉讼途径解决,对于有的纠纷即使进入了诉讼途径,也可以通过调解解决,那么民事案件庭外调解过程是怎样的?法律对其有什么规定?接下来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民事案件庭外调解过程是怎样的”的内容,希望接下来的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民事纠纷,怎样处理这些纠纷了,有的人会选择协商解决,有的会请人进行调解,还有的会选择诉讼途径解决,对于有的纠纷即使进入了诉讼途径,也可以通过调解解决,那么民事案件庭外调解过程是怎样的?法律对其有什么规定?接下来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民事案件庭外调解过程是怎样的”的内容,希望接下来的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一、庭外调节的法律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

  第九十三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第九十四条 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用简便方式通知当事人、证人到庭。

  第九十五条 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

  第九十六条 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第九十七条 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

  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九十九条规定,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

  二、民事诉讼调解的方式

  民事诉讼调解的方式可以根据案件的难以程度和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调解,包括诉前调解、立案条件、庭前调解、书信方式调解等。

  调解方式是指人民法院调解民事纠纷案件、商事纠纷案件所采用的形式。针对案件的难易程度和不同情况,在实践中,人民法院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调解:

  1、诉前调解。

  诉前调解是在诉讼活动开始前,人民法院利用近年来开展的“法院干警送法下基层”活动,同已建立的民调网络相结合,所进行的调解,将纠纷化解在基层,消化在初始状态。

  2、立案调解。

  立案调解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时,及早介入,对案件进行调解,是对诉前调解的一种有效补充。

  3、庭前调解。

  庭前调解指在诉讼程序启动后,开庭审理之前,由法院组织纠纷当事人进行和解,并促使当事人达成合意从而解决纷争的诉讼活动。庭前调解是对适合调解的案件进行的先行处理程序,其显着特征是在法院的主持下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根据案情和实际情况达成调解协议或转入庭审程序,它能最大限度的促成和解,化解矛盾,提高诉讼效率。

  4、书信(网络、短信)方式调解。

  书信(网络、短信)方式调解是指当事人起诉后,人民法院以书信(网络、短信)往来调处纠纷的一种方式。

  5、社会化调解。

  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进行调解,根据案件需要,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群众协助。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按这一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或商事纠纷案件时,根据调解的需要,可以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与政府职能部门、村委会、村民小组、街道、社区、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人民调解委员会相配合的民调网络,利用巡回办案、干警下基层的第一手信息作依托,召开调解会调处纠纷。

  6、开庭调解。

  开庭调解是指在开庭审理时,对当事人进行调解,是开庭审理的组成部分。民事诉讼法规定“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在法庭审理中,调解是贯彻始终的。不仅在调查、辩论阶段可以进行调解,在辩论终结以后,仍可再行调解。开庭调解,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比较大。

  7、送达调解。

  送达调解是人民法院在向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时,充分利用与当事人接触见面的时机,对当事人进行的调解。

  三、庭外调解的时间

  法院调解没有时限的规定,也没有次数的规定。所以说调解的时间一般以案情复杂程度或双方当事人协商来确定。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民事案件庭外调解过程是怎样的的有关内容,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庭外调解的类型有诉前调解,立案调解,庭前调解,书信调解等。庭外调解的时间法律没有规定,以案情复杂程度或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如果您对上述内容还有疑问,可在线向律师免费咨询,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小易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