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民事调解 > 劳动争议调解 > 劳动争议调解书 >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草案首提请审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草案首提请审议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5-10 14:07:55 人浏览

导读:

法制日报北京8月26日讯记者吴坤备受关注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草案,今天由委员长会议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初次审议。这一草案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受委员长会议委托,根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从2005年10月开始起草的

  法制日报北京8月26日讯 记者吴坤 备受关注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草案,今天由委员长会议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初次审议。

  这一草案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受委员长会议委托,根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从2005年10月开始起草的。2007年4月,法工委将草案征求意见稿印发有关单位、地方征求意见,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一些全国人大代表、专家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的意见。经反复研究各方面意见,形成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草案。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上升幅度较快,每年平均增加20%。2005年,全国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约为31.4万件。

  另有分析认为,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劳动争议案件还会有所上升。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草案基本维持“一调一裁两审”程序部分案件一裁终局

  中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面临重大变革

  我国实行了二十多年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面临重大变革。今天开始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初次审议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草案。

  背景与现状

  处理周期长劳动者维权成本高

  我国于1987年恢复了劳动争议仲裁制度,随着1993年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和1994年劳动法的相继颁布实施,形成了“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即发生劳动争议先调解、再仲裁、再经两次审判的程序。调解是自愿选择,仲裁是必经的程序,对仲裁不服的,可以提起诉讼。这一程序制度对解决劳动争议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劳动争议处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为:近年来全国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持续大幅上升,争议案件日趋复杂,争议内容日益多样化,调处难度加大;劳动仲裁机构和人员非专业化的弱点日益显现出来,劳动仲裁规则层级低而且因地而异,缺乏公信力;劳动争议处理周期长,劳动者维权成本高。

  草案起草者

  基本维持“一调一裁两审”程序

  据草案起草者介绍,草案在基本维持现行“一调一裁两审”程序的基础上,针对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周期长的问题,规定部分案件一裁终局。

  据了解,对于现行的“一调一裁两审”程序,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有建议将现行的发生劳动争议必须先经仲裁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程序,修改为由当事人选择仲裁或者诉讼的程序,不再将仲裁作为必经程序,以解决劳动争议处理时间长的问题。

  经法工委反复研究,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经过二十多年实践,已经被社会所接受,不宜轻易否定。首先,“一调一裁两审”能够充分发挥调解和仲裁的作用,使劳动争议尽可能地在比较平和的气氛中得到解决,尽量减少打官司。其次,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不同,劳动合同法确立了由政府、工会、企业建立的三方协调机制,劳动行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当事人履行义务,防止争议的发生,也有责任在劳动争议的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这也是一些国家的通行做法。

  为此,草案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和解后反悔的,可以向劳动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反悔的,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同时,草案规定:“下列劳动争议仲裁案件,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一)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养老金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三)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

  草案起草者认为,经对近几年发生的劳动争议仲裁案件进行分析,按照草案上述规定,多数劳动争议可以通过仲裁解决。

  多渠道调解

  尽可能把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

  劳动争议案件大多集中在不发放工资、加班费、劳动合同的解除等。对这类纠纷,要用比较平和的手段来处理,不把矛盾发展到激烈对抗的状态,就需要发挥调解组织的作用。

  为了尽可能把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调解组织的功能,草案规定:“企业可以设立劳动调解委员会,依法调解本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企业劳动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双方推举产生。”

  同时,为了充分利用企业劳动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及其他依法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劳动调解组织的资源,草案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劳动调解:企业劳动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依法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劳动调解组织。”

  整合仲裁机构

  仲裁委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现在劳动仲裁机构省、市、县三级都有。为了方便当事人申请仲裁,提高仲裁机构的效能,草案在整合现有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基础上,规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在县、市设立劳动仲裁委员会,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在区、县设立劳动仲裁委员会。劳动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劳动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劳动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必须是单数。”“劳动仲裁委员会聘任仲裁员,依法仲裁劳动争议案件。”

  适用之范围

  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范围相同

  哪些劳动争议适用本法?草案规定:“本法所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范围相同。”

  据专家介绍,这样规定就将事业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纳入进来,并与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大体一致。

  草案新规定

  时效由六十天延长至六个月

  劳动法规定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为“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

  草案起草者认为,这一时效规定是为尽快地解决劳动争议。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有些劳动争议的情况很复杂,劳动者难以都在60日内申请仲裁。[page]

  为了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草案适当延长了时效,并完善了时效中断、中止制度,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6个月。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申请仲裁的,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裁决有期限

  自组庭之日起三十日内结束

  为了提高调解和仲裁效率,草案作出以下规定:

  15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视为调解不成;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30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5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履行要力度

  赋予调解书裁决书强制执行力

  为了强化调解,草案规定:“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或者经济补偿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15日内拒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人民法院收到用人单位提出的书面异议后,支付令自行失效,劳动者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草案还赋予调解书、裁决书强制执行力,规定,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衔接诉讼法

  终局裁决案件可申请法院撤销

  劳动争议诉讼是劳动争议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事人最终的司法救济渠道。

  草案对劳动争议诉讼作了与诉讼法相衔接的规定:

  劳动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的仲裁申请不予受理的,申请人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本法规定终局裁决的案件,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撤销仲裁裁决或者不予执行;当事人对本法规定终局裁决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具体诉讼程序,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法制日报北京8月26日讯

  来源:《法制日报》2007-8-27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