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损害赔偿 >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 > 交通事故逃逸罪 > 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

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02 10:35:01 人浏览

导读:

现在社会每天都会发生很多起交通事故,有很多司机在发生交通事故以后十分慌张,甚至存在侥幸心理选择逃跑,如果因为逃跑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肯定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那么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是什么呢?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解答,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在社会每天都会发生很多起交通事故,有很多司机在发生交通事故以后十分慌张,甚至存在侥幸心理选择逃跑,如果因为逃跑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肯定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那么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是什么呢?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解答,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

  “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因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为保持犯罪构成的纯洁性,其加重构成的心理态度也应是过失。

  《刑法》第133条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责任人要承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事责任,但交通肇事逃逸的,则要承担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刑事责任,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承担七年以上刑事责任。

  二、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如何认定

  1、因逃逸致死的对象必须是行为人交通肇事行为致伤的人,而不是其他人。

  2、行为人对交通肇事行为致伤的人负有及时救助的义务,该义务是由于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这一先行行为,使法律所保护的“致伤的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处于危险状态下而产生的义务,肇事者有能力实施救助而不实施救助行为致受伤的人发生了死亡的结果。

  3、行为人对受伤人员死亡的结果持过失心理,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受害人死亡结果的心理状态。这种过失的主观罪过形式是对肇事者的行为认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关键。如果肇事者明知不实施对受害人的救助行为会发生受害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将被害人带离现场而逃逸,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间接故意心理态度,则已超出交通肇事罪的界限。

  4、行为人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行为人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有两种情况:

  (1)行为人肇事行为致受害人受伤,但伤情不致引起死亡结果,肇事者逃逸后由于其他原因的介入引起受害人死亡的结果,这一结果与逃逸行为没有直接的必然因果关系,对肇事者只能按刑法133条规定的第一个量刑幅度处罚。

  (2)如果肇事者的行为使受害人伤势严重,若不及时救助,就会发生死亡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肇事者逃逸后,由于其他介入的原因导致受害人死亡的结果发生,即肇事行为与肇事者逃逸行为是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要原因,介入的原因只是死亡结果发生过程中的一个条件时,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

  三、交通事故的分类有哪些

  1、轻微事故

  是指一次造成轻伤1至2人,或者财产损失的数额中机动车事故不足1000元,非机动车事故不足200元的事故。

  2、一般事故

  是指一次造成重伤1至2人,或者轻伤3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的事故。

  3、重大事故

  是指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财产损失3万元以上不足6万元的事故。

  4、特大事故

  是指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伤11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时重伤8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6万元以上的事故。截至2012年11月10日,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4.8%和15.5%,其中煤矿重特大事故同比分别下降35.0%和34.2%。

  综上所述,如果因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的,那么行为人所要承受的刑事责任为7年以上有期徒刑,但是是否构成逃逸致人死亡,需要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希望大家通过阅读以后可以更加清楚了解“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小编。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