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商帐追收 > 呆账 > 呆账处理 > 按审慎会计原则处理呆账核销问题

按审慎会计原则处理呆账核销问题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8-13 13:48:36 人浏览

导读:

按审慎的会计原则处理呆账核销问题在核销呆账问题上的认识误区近几年来,一些国有商业银行效益下滑,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不良债权的凸现。不良债权凸现的原因,一是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二是我国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过程

  按审慎的会计原则处理呆账核销问题

  在核销呆账问题上的认识误区

  近几年来,一些国有商业银行效益下滑,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不良债权的凸现。不良债权凸现的原因,一是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二是我国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阵痛。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机制、人才、技术、观念不能或无力适应市场经济而关、停、并、转。企业的问题反映到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就是不良资产的增加,收息率下降,银行收支难以平衡。为了解决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这一难题,国家一方面允许银行适当增加呆账准备金提取比例,通过国有商业银行核销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违约贷款,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另一方面,为了减轻国有商业银行的负担,国家又汲取国际上的成功经验,补充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成立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帮助国有银行剥离相当部分不良资产。

  但在金融改革尤其是核销银行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认识误区。一些地方误认为核销呆账是国家财政直接拿钱帮助企业脱困,是不需付出代价的债务豁免,于是千方百计挤上这趟车。地方和企业的“打呆”需求大大超出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有的为了手续合法,甚至搞假破产,金蝉脱壳,出现道德风险,使国有商业银行不堪重负。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些分支机构在核销呆账过程中也出现了认识误区。有的对核销呆账的会计原理不太明了,甚至也认为“不打白不打”,好像“打呆”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块馅饼。有的觉得出现大量不良资产,也有银行本身经营不善、管理粗放的因素,现在国家有政策,地方和企业有要求,打销呆账后自己也轻松多了,何乐而不为。于是不少分支机构不是根据现有呆账准备金的实力和核销后补提准备金的承受能力来核销呆账,而是采取先核销再说的态度。因此出现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些分支机构一方面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数倍放手“打呆”,一方面形成天文数字的巨额亏损;一方面“打呆”在所不惜,一方面将大量应收未收利息充作营业收入,形成虚盈实亏的不正常现象。

  核销呆账是一柄双刃剑

  呆账是指银行在经营中形成的无法收回的债权。银行是高风险行业,在经营中可能会因种种原因出现少量呆账。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按审慎的会计原则,以不良贷款(或称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提取呆账准备金,以防不测。一旦发生确实无法收回的贷款,则用历年提取的呆账准备金冲销,以免当期的经营效益产生过大波动。按我国的有关现行规定,贷款到期未还的称为逾期贷款,逾期半年以上的称为呆滞贷款,呆滞一年以上的称为呆账贷款。为了使国有商业银行能逐步消化经营中产生的呆账,财政部要求国有商业银行按年末贷款余额的!"提取呆账准备。银行呆账类贷款的债务人确因破产等原因无力还贷,经财政部驻中央企业特派员审查并报经商业银行总行批准,可以核销呆账。但是,呆账核销和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是一个连体杯。银行核销呆账之后,则在下一年度按贷款总额1%的差额提取呆账准备,使准备金余额总量保持在占贷款总额1个百分点的水平上。上年核销呆账数如果超过准备金余额即出现准备金红字,下一年度首先提取红字部分,把准备金轧平,再按年末贷款1%提足呆账准备。由此可见,银行上一年度呆账核销总量的多少,对下一年度的成本开支有直接影响。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不少分支机构出现巨额亏损的原因大都与此有关。银行是资本乘数效应即杠杆率很高的行业。

  银行在成本中提取呆账准备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为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制约着银行业的信贷资金价格———信贷利息率,利率又决定了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十分微薄。在正常情况下,银行通过信贷管理和风险防范,把风险控制在较小的比例内,一旦出现问题,可用呆账准备解决。但在银行运行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大批企业出现坏账时,靠银行一方面的力量是难以抵挡的。

  银行核销呆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呆账核销,银行的不良资产会有所降低,资产结构会得到优化;另一方面,核销呆账也耗费了银行的附属资本。一家银行过度核销呆账就会使呆账准备成为负数,资本总量就会锐减,从而达不到充足率要求,银行信用等级就会因此下降。其实,超出银行承受能力的呆账核销,并没有给银行内在经营质量带来有益的变化。对真实亏损行而言,是把资产方的呆账贷款变成了损益方的亏损;对虚假盈利行而言,仅是把资产方的呆账贷款变成了应收款项。从表面上看这些数字的变化,银行的不良资产有所下降,但其付出的代价,一是银行的慷慨可能导致企业的道德风险,使社会信用度下降;二是银行的巨额亏损或巨额应收款项,导致社会对银行信用的怀疑,容易引起信用危机。当前我国经济信息披露机制还不健全,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金融的透明度会进一步加大,银行的经营状况将是客户选择银行的重要依据。一家利润状况大起大落的银行肯定是不受客户信赖的。

  国有银行的成本承受能力

  呆账核销涉及到银行的成本承受能力问题。那么,当前国有银行的成本承受能力如何呢?

  首先,看一下国有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空间。银行业一年期人民币负债利息成本为2.25%,一年期放款利率为5.85%,扣除营业税0.5个百分点,利差为3.1个百分点。但是,银行不能把百分之百的存款用于放贷。为了保支付,银行需要留足准备金。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商业银行人民币贷存比不得超过75%,外汇贷存比不得超过85%。考虑备付因素,银行放贷获取的利差空间实际不到3个百分点。

  其次,再看一看银行的经营成本。在这不到3个百分点的空间内,银行要支付员工的工资及经营的各项费用,这两项占比视银行经营规模的不同有较大差异,一般约占1.5至2个百分点左右。如果按财政部现行政策即每年都按贷款余额的($提取呆账准备金,银行已经处在亏损的边缘。

  再次,以上测算是基于放款银行100%收回利息的假设。但是,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收息率都较低。国有商业银行即使在剥离不良资产之后,仍然有不小比例的不良资产困扰。国有商业银行的收息率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100%或接近100%。也就是说,在现有资产状况下,国有商业银行支出员工工资和经营费用之后,在成本中承担提取呆账准备的能力大都小于1%,如果提足1%准备,那么大部分分支机构将面临亏损,超出1%,更无力承受了。显然,如果在打销呆账时不先考虑银行自身的承受能力,那么带来的肯定是巨额亏损。[page]

  兼顾眼前和长远利益、量力而行是上策

  近两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已经引起国家和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思想开始确立。不少机构对引致利润大幅变化的呆账核销因素和由此带来的呆账准备金的适度提取问题的研究已经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国有商业银行的呆账消化确实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不逐步核销呆账,呆账总量难以下降;但超出银行当前的承受能力核销呆账,银行就会因核销呆账因素造成亏损。而银行的巨额亏损必然会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甚至可能引致国有商业银行信用下降,出现社会问题。笔者认为,按审慎的会计原则量力而行核销呆账,应是国有商业银行当前理智的选择。审慎的会计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中应当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面临竞争和风险,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会计处理上对费用、损失和收益的确认必须持谨慎态度。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为了避免一旦发生亏损对正常经营产生严重影响,必须树立稳健形象,对因核销呆账可能发生的亏损作出准确的预计,逐步地、理性地消化历史包袱。一家银行如果核算的程序和口径经常不一致,经营效益大幅波动,报表和信息缺乏可比性和一致性,容易给存款人造成思想混乱,影响他们对银行的信任。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也是最困难的阶段。银行作为社会信用中介,其地位特殊,如果国有商业银行在本身经营尚处于亏损状态时,应首先着力解决银行自身的亏损,包括适度控制“打呆”力度,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弹性地选择小于1%的比例核销历史呆账,以维护好社会信用。当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内部改革和自身再造,走出亏损实现盈利之后,再逐步加大核销呆账的力度,加快消化历史形成的包袱。社会公众对国有商业银行历史上形成的不良资产是给予理解的,但是存款人对当前的巨额亏损恐怕难以接受。因此,有计划地逐步消化历史包袱应是上策。

  量力而行处理国有商业银行呆账核销问题,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益处。一是符合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审慎会计原则,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免于大起大落。二是有利于中央银行和其他监管机构对改革中的国有商业银行当期经营绩效的正确评核。三是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对当年经营成果的评价和利益分配,并通过这种动态变化给国有商业银行员工以信心。四是有利于国际银行监管机构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信尤其是资本充足率的评估。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