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拍卖法 > 拍卖程序 > 拍卖委托 > 投资泡沫涌动 中国艺术品市场风险暗伏

投资泡沫涌动 中国艺术品市场风险暗伏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1-04 07:23:45 人浏览

导读: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狂热。然而在狂热背后,市场不规范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一些拍卖公司知假拍假,牟取暴利;一些有名头的艺术作品违背规律,交易过于频繁,造成价格暴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毫无准备的一头撞入了繁荣的幻境。苏富比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狂热。然而在狂热背后,市场不规范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一些拍卖公司知假拍假,牟取暴利;一些有名头的艺术作品违背规律,交易过于频繁,造成价格暴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毫无准备的一头撞入了繁荣的幻境。  苏富比拍卖现场始自2003年急速启动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至2004年下半年之后已进入到价格急剧抬升的通道中。到了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迎来了百年难遇的大行情。略有一点投资知识的人都会知道,“在大行情中买什么都会发财”,因此在一年之内价格上涨数倍甚至十数倍的例子比比皆是。   目前“大师级”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动辄为数百万,一些中年艺术家的精品甚至有逼近百万美金的拍卖价格,譬如张晓刚的作品。而在2006年纽约苏富比秋季“亚洲当代艺术品”专场中,大多数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估价不仅已经可以和国际级艺术大师的作品价格比肩,也将亚洲其他国家当代艺术家作品的价格远远抛在身后。艺术品投资价值凸现,当下的中国艺术市场中,艺术投资的观念甚嚣尘上,已成为了一种压倒一切的声音。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是建立在新生收藏家队伍的急剧扩大和艺术品交易空前活跃的基础之上。当以投机和投资为目的的买卖活动过分活跃时,特别是投机性买卖活动过分活跃时,艺术品市场的“泡沫经济”就会产生。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很“繁荣”,但这是虚假的繁荣。中国市场上艺术品的周转期很短,周转率很快。很多人是今天买、明天卖,这样似乎显得市场很“繁荣”。在中国的买家中,投资型的占绝大多数,而且是短期投资。据业内人士估计,有90%属于这种短期投资型。只有另外10%才是真正喜欢艺术的收藏家。而在台湾,投资型的买家与收藏型买家的比率是1:1。随着财富的累加,买家才会由投资型转为收藏型。  由于投资型人数比例较重,因此这些资本不是投向收藏这个终端环节,而是处于市场运作这个中间环节,市场操作的痕迹很明显。比如,有人买了一百张画,他会拿其中一张画去市场上炒。把价格抬高到一定程度后抛售剩下的99张画,达到盈利的目的。  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专家张丁元、林家如不约而同都对大陆的艺术品买家打出了低分,认为现阶段对艺术投资的过分渲染已经让老买家“心旌摇曳”而无法自持,而新买家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他们明确指出“现阶段很难在国内找到真正的艺术收藏家了!”  有专家认为,以收藏为目的的艺术品交易活动是保证艺术品市场正常、良性发展的关键,只有当艺术品市场中理性收藏者队伍不断扩大时,艺术品市场才会走向成熟。但在中国目前艺术品市场上,却大部分是投机购买、投资购买者。  作为以拓展和维护长线客户为目的的画廊,也越来越不敢把艺术品卖给这些“投资人”了。在艺术北京2006论坛上,来自北京艺门的马志安女士说:“我们绝不会把艺术品卖给那些今天买了,几个月后就拿到拍卖行卖掉的人。”因为疯狂逐利的本质,可以使得这些“投资人”毫无顾忌地将从画廊买来的艺术品随即再次投向市场。而他们所打出的“艺术收藏”的旗号,更像是一种砍价的策略,或者说是某种纯粹欺人的借口。  艺术家可能会在开始的阶段热情地“拥抱”这些“投资人”。或许“投资人”手中的大把现金,以及关于市场价格实现的种种承诺就是诱惑,而“投资人”对有价值资源急功近利地掠夺,更可能使他们不断地放大着这些“诱惑”,乃至达到了“蛊惑”的程度。然而过不了多久,大多数艺术家就会有某种“痛不欲生”的感受。因为艺术家将会要额外地、独立地、长期地承担维系市场高价的责任,而此时那些信誓旦旦的“投资人”或许早已清仓出货,并躲在一边“偷着乐”呢!那些能保护艺术家作品价值的真正藏家,早已因不能承受高价压力,放弃了对这些艺术家的关注。  事实是,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总会走向收藏与投资兼容的成熟市场,也只有到了那个阶段,“艺术投资”的理念与方式才能最终成型。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