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论文 > 对网络侵权案件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对网络侵权案件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6-11 21:08:52 人浏览

导读:

近年来,海淀法院民五庭(原知识产权庭)受理的网络侵权案件数量持续攀升,新类型、疑难案件不断增多。截至1999年底,我庭共受理网络侵权案件19件,而仅2004年一年就受理网络侵权案件100余件,年1月至年10月又受理网络侵权案件150余件。其中,瑞得在线诉东方信息案、陈

近年来,海淀法院民五庭(原知识产权庭)受理的网络侵权案件数量持续攀升,新类型、疑难案件不断增多。截至1999年底,我庭共受理网络侵权案件19件,而仅2004年一年就受理网络侵权案件100余件,年1月至年10月又受理网络侵权案件150余件。其中,瑞得在线诉东方信息案、陈兴良诉国家数字图书馆案、央视公众公司诉多普达公司案、上海步升公司诉百度公司案等案件,或者是全国首例,或者在网络行业、知识产权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总结审判中的经验,我们对网络侵权案件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梳理。

一、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涉及诉讼主体较多,原、被告确定困难

网络世界中,权利人常常难以证明自己的适格原告身份,人们也难以有效识别网络侵权人。如原告单独起诉某一侵权人,常常出现行为人相互推诿责任、事实难以查清的情况。于是,原告常常出于降低诉讼风险考虑,把可能的侵权人一股脑地列为被告,至于被告是否都应承担责任问题则不予考虑。这无疑增加了审判的困难,而无辜涉诉的被告也牢骚满腹。

在陈卫华诉成都电脑商情报社一案中,原告身份是通过现场勘验、输入密码方式确定的。此后,公证或现场勘验方式越来越多地被使用。而由于网络世界登记、注册内容的真实性很差,如何确定侵权人已成为司法实践中一大难题。在瑞得在线诉东方信息一案中,法官在综合考虑了侵权网页上的电话、传真、地址等信息与被告相同、法院传真送达以及媒体报道的情况,并考虑被告并未举出反证后,才完成了对被告适格的认定。而在胡飞诉清大明珠公司等一案中,几个被告都否认侵权,被告提供的所谓网页实际设计者又出庭作证,意图证明域名注册者另有其人,使得“谁是侵权人”问题罩上了层层迷雾。

2.原告诉求明显过高,滥诉情况突出

网络侵权案件中,经常是原告诉求过高,相关支出随之过高,于是调解难以达成,判决结果常常是原告得不偿失。这一方面是由于网络侵权案件赔偿数额标准的不确定,使得权利人难以提出合理赔偿数额;另一方面不排除一些法律从业者故意抬高诉讼标的,赚取高额代理费用的因素。对于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使得本来能够通过非诉途径解决的纠纷大量涌向法院。另外,有些网络侵权诉讼并非单纯为了民事纠纷的解决,而是出于商业宣传、打击竞争对手等目的提起的,这种恶意诉讼、滥用司法资源的行为是我们应该警惕并着手解决的问题。

3.有关公证材料、电子证据认定的问题

由于网络上的内容容易被修改和删除,当事人多选择公证方式进行证据保全,但公证书经常出现错误,如在郑成思等诉书生数字公司等案件中,就出现了公证书中网址的拼写错误。这种错误导致公证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也给法院工作带来了困扰。另外,对于电子邮件作为证据的真实性认定问题,2004年我院在莫森电子公司诉清华同方公司一案中,依据电子邮件真实性认定的规则,认定了电子邮件的真实性。

4.损害赔偿额的确定问题

年初,北京高院制定了《关于确定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指导意见》,但如何确定网络侵权的赔偿数额,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对某些网络侵权案件确定的赔偿标准过高,使得某些人感觉打官司带来的赔偿数额远远高于创作和进行商业活动带来的收益,从而催生了专以侵权赔偿为生的企业。再如,由于网络传播信息迅速、广泛的特点,作者有时不会受到损失,反而因其作品被登在网上提高了知名度,获得了更大利益。在此情况下,是否侵权人还要承担较重的赔偿责任,不无疑问。

数字图书馆侵犯著作权案件的增多是我院知识产权审判的一大特点。2002年陈兴良诉国家数字图书馆一案,是我国首起数字图书馆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案。2004年、年我庭又审结了郑成思等诉书生数字公司等10余起案件。这类案件的增多,一方面说明广大作者的权利意识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由于法律对网络合理使用的规定不健全,以及缺少有效、方便的授权手段,数字图书馆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障碍。在裁判过程中,如何平衡作者和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者的利益、判定赔偿的标准,是法官精心考虑的结果。从判决结果来看,网络侵权的千字赔偿数额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考虑到,虽然要对权利人的损失予以合理赔偿,但判决结果又不能影响公众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另外考虑到一本书庞大的字数与被告可能因此的获利、原告获得的单位稿酬之间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反比,当事人之间更有可能在单位字数标准的协商确定上,因字数规模的巨大相应有所降低,最终确定该案中单位字数的赔偿标准应低于一般网络侵权案件的稿酬标准。在后来的郑成思诉书生数字公司等案件中,我们愈发感到,版权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让公众在作者的智力劳动中获益,过度的保护会窒息借鉴和创新。因此,考虑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及其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我院确定的赔偿数额标准仍有所降低。这种调整应是法院审时度势调整司法政策的表现。

5.相关法律仍不健全,对链接、搜索问题缺乏明确的规定

虽然我国著作权法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最高人民法院也发布了一些司法解释,但法律对于某些基本网络问题,如链接、搜索仍缺乏明确规定,使得法官们在适用法律上面临困难。

2001年叶延滨诉四通利方公司侵犯著作权一案,我院认为被告“检索原告作品,是通过网页全文检索系统检索到其他网站编排的页面的相关信息后与该页生成临时链接实现的”,认为“搜索引擎的工具性、公共性决定了不应对其提供的链接承担责任”。年审结的上海步升公司诉百度公司录音制作者权侵权纠纷一案,我院判令被告承担侵权责任,许多人认为是判决技术侵权,会阻碍网络发展、信息获得,但该判决的关键并非在于技术侵权与否的问题,相反,法院一直坚持的意见是链接、搜索技术本身并不侵权,侵权的只能是链接、搜索使用人的具体使用行为和方式。百度公司虽提起上诉,但仍迅速变换了链接的方式,显示了法院判决对于当事人行为的导向作用。

2000年审结的金洪恩公司诉惠斯特科技中心一案,法庭认为被告使用“股神2000”作为链接标识在两个软件间建立了联系和对比,误导了消费者,降低了原告软件声誉和“股神”商标识别商品的能力,构成不正当竞争。2004年审结的鸿宇昊天公司诉沈丽一案中,法庭认为加框链接使得访问者通过设链网站看到的内容不能准确反映制作者的身份,导致误认,构成不正当竞争。被告收到通知后在合理期限内未撤掉链接,致使不正当竞争状态延续。在网络越来越成为当事人开拓市场的战场的今天,其中涉及的不正当竞争问题越来越需要引起重视。

二、对相关问题的反思和建议

1.确立适当的管辖原则,合理限制管辖权异议的滥用

我们认为,适当管辖制度的确立,不仅要考虑原告的合法利益,也要兼顾被告的合法利益,体现民事诉讼的“两便”原则。在网络侵权案件侵权行为地的确定上要从严把握,不应将计算机终端等侵权结果扩散地作为管辖的依据,而应将管辖与实质性损害相联系。另外,建议以“主要被告所在地”代替一般民事诉讼中“被告之一住所地”的管辖原则。否则,对于涉及多个原、被告,主要被告又在外地的案件,按照现有的管辖原则进行审理不仅会拖延诉讼,还将给当事人带来诉累。另外,建议建立由滥用管辖权异议当事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或进行处罚的制度,以遏制滥用管辖权异议现象的蔓延。

2.合理确定原告身份和被告适格标准

在网络侵权案件中,原告大多通过公证来证明自己的权利或者被告的侵权行为。另外,由网络服务商提供注册资料或者进行现场勘验,也是确定原告身份较为可行的方式。对于被告的确认适格和追加问题,应本着节约司法成本、一次性解决纠纷的原则,如当事人要求追加的被告对于一次性解决纠纷确有必要的,应尽量追加。

3.惩戒恶意诉讼、滥用诉权的当事人

目前,法院人员的严重不足与案件数量的大幅攀升形成突出的矛盾,司法资源的合理使用问题已成为司法界需要面对的一大课题。我们认为,应采取实际行动惩罚滥用司法资源的原告,对于那些恶意诉讼、滥用诉权的原告,有必要突破目前的规定,不再要求被告另行起诉其承担法律责任,而尽量依当事人的诉求而在一案中加以解决。

4.通过裁判以及法制宣传,树立正确的网络知识产权观念

在处理网络侵权案件中,我们一直秉承的原则是:善待互联网,反对权利滥用,在保护著作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点。我们认为,知识产权法所着力追求的,不仅是作者权利的保护,更多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寻求全社会福祉。而司法实践中,当事人漫天要价甚至坐等他人侵权以牟利的现象,偏离了法律本来的目的。我们感到,在网络世界中,许多问题不是仅仅依靠司法本身就能解决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宣传。而这种宣传不仅要立足于普遍建立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还要使得权利人明白自己权利的界限,树立正确对待知识产权保护的态度,反对权利滥用。这可能是现阶段,法官在构建正常网络秩序中更应着力发挥的价值引导作用所在。

5.尽快构建合理有效的授权许可制度、合理使用制度

目前网络侵权案件的多发,与传统授权方式的繁琐以及缺乏适应网络特点的授权许可、合理使用制度有很大关系。另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如何提高效率和诚信度,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制度的缺乏和运作不畅,使得著作权人利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护,而著作权人各自维权的成本又太高,从而给某些人提供了商机,使得他们得以进行地毯式诉讼渔利。这种维权模式中,获得最大利益的不是作者,而是以诉讼为业的人。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关立法,建立基于网络特性的强制许可制度和合理使用制度,探索便于操作的数字图书馆授权制度,完善著作权代理机构和集体管理组织,并树立这些机构的诚信、高效形象,给中国的数字化建设和网络发展提供一个好环境。

李 颖

拓展阅读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