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民法 > 债权概述 > 债权转让 > 符合什么条件的可以债权转让

符合什么条件的可以债权转让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27 19:25:28 人浏览

导读:

就像我们在烹饪一道菜一样,只有每一样配料和每个阶段的火候掌握到位烹饪出来的菜才是一道美味佳肴,在债权的转让这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当债权的条件符合法律规定时,债权的转让才能生效。那么符合什么条件的可以债权转让呢?接下来就有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来解答一下关于债权转让的条件及其相关问题。

  就像我们在烹饪一道菜一样,只有每一样配料和每个阶段的火候掌握到位烹饪出来的菜才是一道美味佳肴,在债权的转让这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当债权的条件符合法律规定时,债权的转让才能生效。那么符合什么条件的可以债权转让呢?接下来就有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来解答一下关于债权转让的条件及其相关问题。

  一、符合什么条件的可以债权转让:

  (一)、必须是合法有效的债权且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

  债权的有效存在是债权转让的前提。以无效的债权转让他人,或者以已经消灭的债权转让他人,是转让的标的不能。这种限制性规定的意义在于防止受让人、国家、集体利益受损。在司法实践中,有人为逃避法律的制裁而转让债权。

  (二)、转让不得改变债权的主要内容

  债权作为法锁的观念虽已消失,但债权转让只是主体上的变更,如果存在债的主要内容变更,则发生新的合同关系,而不属于转让性质。债的内容变更包括种类、数量、标的物品质规格、债的性质、期限、履行地和履行方式、结算方式、违约责任等等方面。债的非主要内容变更不会影响法律关系。但债的种类、标的物品质规格、债的性质等主要内容变更后,与原债不再具备同一性。

  (三)、债权的转让人与受让人必须达成债权转让的协议

  债权转让是一种处分行为,必须符合民事行为的生效条件。转让人主体必须符合资格,即具有处分能力,是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人。双方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不是真实的意思表示,债权转让无效。如果一方当事人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转让无效。合同被撤销后,受让人已接受债务人清偿的,应作为不当得利返还原债权人。

  (四)、让的债权必须具有可转让性

  根据债的有关原理,某些合同是不可让渡的,其债权也应不可转让。一种是基于个人信任关系而发生的债权、以特定身份关系为继承的债权、不作为的债权、因继承发生的遗产给付请求权。第二种为属于从权利的债权。从权利随主权利的移转而移转,若将从权利和主权利分开单独转让,则为性质上所不允许。

  (五)、债权的转让必须通知债务人

  各国民法对债权的转让是否须经债务人同意或通知债务人存在不同的主张。

  1、自由主义。

  2、通知主义。

  3、债务人同意主义。

  (六)、债权转让必须遵守一定程序和手续

  依照《民法通则》第91条规定,如果系法律规定应由国家批准的合同,其债权转让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合同法》第87条也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转让权利或者转移义务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也就是说,一般合同的成立是当事人自愿原则,但对于法律规定应由国家批准的合同,不得随意转让,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转让无效。

  二、哪些情况债权转让无效:

  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

  2.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

  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

  如何进行债权转让

  债权转让流程包括以下三方面:

  1、签订协议。债权人与受让人协商一致后,应当形成债权转让协议。

  2、通知债务人。根据合同法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不发生效力。

  3、债权转让必须遵守一定程序。依照《合同法》第87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转让权利或者转移义务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民法通则》第91条规定,“债权转让如果系法律规定应由国家批准的合同,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法律规定办理债权转让必须经过批准、登记手续的,如果不履行相应手续,债权转让无效。

  三、债权转让协议生效时间:

  1、债权转让协议的对内效力

  债权转让协议是债权人与第三人签署的协议,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为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合同成立并生效,对双方有约束力。

  2、债权转让协议的对外效力

  债权转让协议要对债务人产生效力,需要将债权转让协议及时通知债务人。否则,债权转让协议对债务人没有效力,债务人对原债权人履行债务的,仍然有效。

  以上就是关于符合什么条件的可以债权转让及其相关问题。债权转让是要符合供需符合公序良俗,和法律规定等一些条件才生效的。希望这些资料和步骤足够的清晰,假如您对此仍有疑问的话还是建议您到相关律师事务所咨询,为您解决一些与这方面相关的分歧并解决与债权转让相关的问题是我们的荣幸。希望对您有帮助,感谢您的阅读。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