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民法 > 债权人 > 撤销权 > 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限

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限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30 20:50:49 人浏览

导读:

撤销权的取得是有一定的条件的,我们一般知道的撤销权是存在于合同中,就是我们常说的合同撤销权,今天我们讲的撤销权是债权人行使撤销权,这样的话也是需要在一定的情况下行使的,一般在公司债权债务问题当中存在,接下来就跟随法律快车小编一同来了解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限。

  撤销权的取得是有一定的条件的,我们一般知道的撤销权是存在于合同中,就是我们常说的合同撤销权,今天我们讲的撤销权是债权人行使撤销权,这样的话也是需要在一定的情况下行使的,一般在公司债权债务问题当中存在,接下来就跟随法律快车小编一同来了解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限

  一、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限

  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限是一年。《合同法》第七十五条规定: 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

  二、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条件

  (一)债权人对债务人享有合法有效的债权

  这是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前提和基础。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时,债权人的债权已经有效成立,且不具有无效或可撤销的因素。另一方面,债权必须在债务人的处分行为发生之前就已经有效存在。

  (二)债务人实施了一定处分财产的行为

  债务人处分财产行为是撤销权产生的主要条件,没有此条件也就没有行使撤销权的必要。根据《合同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三类:

  1、放弃到期债权。就是说,债权到期后明确表示免除债务人的债务;

  2、无偿转让财产,如将财产赠与他人;

  3、以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财产,如将价值30 万的汽车故意以8万价格卖掉。

  (三)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1、如果债务人的行为并没有成立和生效,或者属于法律上当然无效的行为,或该行为已经被宣告无效等都不必由债权人行使撤销权。

  2、财产已经或将要发生转移,债权人才能行使撤销权。

  (四)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

  这是债权人撤销权构成的一个重要判定标准。判断债务人的行为是否有害于债权,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债务人的行为是否导致其财产减少。如果债务人的行为并未减少其财产,例如有充分对价的买卖、互易、租赁、借贷,则不构成有害于债权的行为。

  (2)债务人财产的减少是否导致债务人无资力。如果债务人之行为虽然导致其财产减少,但并未达到债务人没有清偿资力的程度,即无资力状态时,则不能说该行为有害于债权。

  (3)债务人行为与无资力之间具有相当的因果关系,否则其无资力系由其他原因引起,则不发生撤销权。

  所谓因果关系,即债务人的行为足以导致其无清偿资力即可。根据上述条件进行判断,如果债务人实施处分财产行为后,已经不具备足够资产清偿债权人债权的能力,致使债权人的债权难以实现或者完全不能实现,该行为是有害于债权的行为,如果债务人仍有一定资产清偿债务,不能认为债务人行为有害于债权。

  (五)债务人与第三人主观上有恶意

  这一要件依债务所为的行为是有偿或无偿而有所不同。若为有偿行为,则须债务人、受益人均为恶意时,债权人才得行使撤销权。而对于无偿行为,则不以债务人和第三人的恶意为要件。

  1、债务人的恶意,指债务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处分财产的行为将导致其无资产清偿债务,从而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而仍然实施该行为。债务人有无恶意,一般应实行推定原则,即只要债务人实施行为而使其无资力,就推定为有恶意。

  2、第三人的恶意。对于第三人的恶意学术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1)受让人只需知道债务人是以明显的不合理的低价转让,便构成恶意.

  (2)受让人不仅要知道债务人以明显的不合理价价转让,而且要知道此种行为给债权人造成损害,才构成恶意。

  三、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方式

  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方式是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不当处分其财产的行为。

  撤销权也称撤销诉权。撤销之诉的原告为债权人,被告为债务人,受益人或受让人为第三人。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债权人以同一债务人为被告,就同一标的提起撤销权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审理。如果债权为连带债权,所有债权人可以共同行使撤销权,也可由连带债权人中的一个提起民诉讼。如果是数个债权因债务人行为而受到损害,各债权人在其债权范围内都可以提起撤销之诉。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相信大家对于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限以及相关知识一定有自己的见解,撤销权是在一定的情况下,比如债务人的某一行为侵害了某人的利益或是其他情形,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是可以行使撤销权的,而且撤销权的行使是有一定期限的。这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