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关系 > 事实劳动关系 > 无效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

无效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26 00:17:30 人浏览

导读:

核心内容: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当事人双方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解除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本文由法律快车小编为你整理介绍无效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

  核心内容: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当事人双方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解除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本文由法律快车小编为你整理介绍无效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

  【阅读导航】

  一、《劳动法》规定的两种情形

  二、新《劳动法合同法》规定的三种情形

  三、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

  【正文】

  一、《劳动法》规定的两种情形

  关于无效劳动合同,我国《劳动法》第十八条规定了两种情形: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

  (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对于无效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是什么,劳动法没作出明确规定。从劳动法规定看,无效劳动合同一般是由于主体不合格、合同的内容不符合法律规定、订立合同采取欺诈、威胁手段等原因所致。

  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即劳动合同是自始无效。这时,如果劳动者已提供了劳动,则自始无效的劳动合同已不能成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相互提出请求权的基础。如果按合同法的理论,合同无效的,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显然,劳动合同无法适用合同法的原理,劳动力一旦付出,就无法恢复到合同订约前的状态。对因劳动合同无效而发生的劳动关系,同样应当视为一种事实劳动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利益应受法律保护,劳动者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对其劳动提出报酬请求权。

  对于这种事实劳动关系的处理,按现行立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一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可参照本单位同期、同工种、同岗位的工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二是如果订立无效劳动合同是因用人单位所致,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则劳动者可以获得赔偿。

  二、新《劳动法合同法》规定的三种情形

  关于无效劳动合同,我国新《劳动法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了三种情形: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新《劳动法合同法》对因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情况在第二十八条中也作出了规定: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三、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

  事实劳动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概念:

  1、没有书面合同形式,通过以口头协议代替书面劳动合同而形成的劳动关系;

  2、应签而没签订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后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而形成的劳动关系;

  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以前签订过劳动合同,但是劳动合同到期后用人单位同意劳动者继续在本单位工作却没有与其及时续订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延续的劳动关系;

  4、以其他合同形式代替劳动合同,即在其它合同中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力、义务条款,比如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兼并合同中规定了职工的使用、安置和待遇等问题,这就有了作为事实劳动关系存在的依据;

  5、劳动合同构成要件或者相关条款缺乏或者违法,事实上成为无效合同,但是双方依照这一合同规定已经建立的劳动关系。

  (本文为法律快车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法律快车)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