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纠纷/劳动争议 > 劳动争议时效 > 劳动纠纷投诉时效为多长时间

劳动纠纷投诉时效为多长时间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21 11:33:11 人浏览

导读:

不是所有的劳动纠纷都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的,想要申请仲裁,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而且在主张权利的时候,也是有时间限制的,那么劳动纠纷投诉时效为多长时间?过了劳动争议申诉时效怎么办?劳动仲裁诉讼时效的规定是什么?针对这几个问题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不是所有的劳动纠纷都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的,想要申请仲裁,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而且在主张权利的时候,也是有时间限制的,那么劳动纠纷投诉时效为多长时间?过了劳动争议申诉时效怎么办?劳动仲裁诉讼时效的规定是什么?针对这几个问题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劳动纠纷投诉时效为多长时间

  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时效不能超过两年,劳动仲裁不能超过一年。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第二十条 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2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查处。

  前款规定的期限,自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二、过了劳动争议申诉时效怎么办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既然法律上明确规定了劳动仲裁的时间为一年期,那么如果劳动者错过了仲裁时效是否就不能争取自己的权益了呢?

  显然不是的。误过仲裁时效只是表明了劳动者失去了"胜裁权",不能通过仲裁的程序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还有"胜诉权"--即便超过仲裁的法定时效,劳动者也能就该劳动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通过诉讼程序,一般劳动权利的诉讼时效就延长至两年。

  述法律规定中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三、劳动仲裁诉讼时效的规定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根据上述规定,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应当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之间的劳动争议进行了仲裁,并且依法作出了仲裁裁决书;

  2、当事人对劳动争议委员会作出的仲裁裁决不服;

  3、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期限是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由此可见,劳动争议仲裁是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必经程序。

  以上就是“劳动纠纷投诉时效为多长时间”的全部内容,由于劳动争议案件必须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这个前置程序,而这一程序又是法院是否立案审理的关键,劳动者或公司都应留意劳动争议案件的特别时效,以免错过维护自身权益的最佳时机。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