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工伤赔偿 > 工伤赔偿知识 > 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事故赔偿

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事故赔偿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11 13:01:52 人浏览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企业行业发展的更是方兴未艾。那么对此接踵而来的就是企业员工的人身安全要得以保障的问题。针对于人身损害与工伤...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企业行业发展的更是方兴未艾。那么对此接踵而来的就是企业员工的人身安全要得以保障的问题。针对于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事故赔偿的问题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希望大家对这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

  一、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事故赔偿概念及构成因素

  交通事故一般是指道路交通事故,即机动车辆驾驶人员或者与驾驶车辆有关的人员因违反交通管理法律、法规使用车辆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而发生的事故。

  交通事故赔偿是指机动车辆驾驶人员以及其他与驾驶机动车辆有关的人员,因违法、违规使用机动车辆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而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

       交通事故赔偿一般应当具备以下要素,即:在道路上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已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交通事故的行为与人身或者财产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没有免除致害人责任的法定事由。

  工伤事故又称工伤,是指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及所涉及的区域内,由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危险因素的影响或者直接作用,而使执行工作职务的劳动者因工负伤或者伤亡的事故。

  工伤事故赔偿是指用人单位对因发生工伤事故而造成伤残或者死亡的劳动者或者其亲属依法给予的补偿。目前,各国都通过工伤保险的方式对受害劳动者或者其亲属予以补偿。因而,工伤事故赔偿一般又称工伤赔偿或工伤保险赔偿。工伤事故赔偿一般应当具备以下要素,即: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中发生了事故;事故造成了劳动者人身伤亡;遭受人身伤亡的劳动者在执行工作职责之中。

  二、我国因交通事故导致工伤事故赔偿立法规定

  因交通事故而导致的工伤事故即交通事故与工伤事故两种责任竞合时受害人如何获得赔偿,我国法律和行政法规均未作规定,相关规定主要见于一些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之中。

  2004年1月1日实施的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

  2、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可见对职工因公外出期间发生事故认定为工伤,《工伤保险条例》基本采纳了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规定;但对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认定为工伤的,《工伤保险条例》取消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所规定的限制条件。

  三、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事故赔偿的主要区别

  1、法律关系主体不同。工伤事故赔偿产生于具有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获得赔偿的权利人是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的劳动者,赔偿义务人是与劳动者具有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因此,工伤事故赔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具有劳动关系,是其显著特征。而交通事故赔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则无此特殊要求。

  2、适用法律不同。工伤事故赔偿属于劳动法规定的工伤保险责任范畴,适用《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交通事故赔偿属于民事侵权责任,适用《民法通则》、《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

  3、归责原则不同。工伤事故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不论劳动者对工伤事故的发生是否具有过错,用人单位均承担完全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赔偿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即对事故的发生具有过错才承担赔偿责任。

       4、主张权利的时效不同。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规定,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1年内申请劳动仲裁,根据《民法通则》第136条的规定,交通事故赔偿主张权利的诉讼时效为1年,逾期便丧失了主张权利的胜诉权。

  5、主张权利的程序不同。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劳动法》规定,工伤事故赔偿应当先行申请工伤认定劳动争议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方可向人民法院起诉。而交通事故赔偿则无此前置程序,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4条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做出《事故认定书》后,如双方当事人未申请调解或调解未能达成协议或调解书生效后未履行的,即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6、赔偿项目、内容不同。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两者分别获得不同的赔偿项目及内容。

  通过上述文章的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国家对于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事故赔偿有严格规定的,如果您或您的亲友涉及到了这方一面的法律疑惑,法律快车小编建议您咨询法律快车官网或者我们法律快车的律师,他们的专业法律知识将是我们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可靠保障。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