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工资 > 工资 > 工资统计何时不再走“平均路线”

工资统计何时不再走“平均路线”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27 03:09:37 人浏览

导读:

国家统计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组数据信息: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99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5%。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刚刚发布,就引发了很多普通市民的疑惑。统计局公布的平均工资水平,在我们单位要副主任医师才有可能达到。医生在这里属于收入中等偏

  国家统计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组数据信息: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99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5%。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刚刚发布,就引发了很多普通市民的疑惑。“统计局公布的平均工资水平,在我们单位要副主任医师才有可能达到。医生在这里属于收入中等偏上的职业,我们都达不到,低收入家庭就更别提了。”云南一所医院的陈大夫这样说。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原因,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工资差异。所以作为一个平均工资统计数据来讲,有人能达到,有人达不到,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工资增长水平低于公布的数据结果,这就意味着统计数据没有真实地反映出人们的实际工资水平,数据的偏高很可能是一部分高收入群体拉动的结果。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张家有财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

  依笔者看来,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的过程和方法并不存在问题,真正存在问题的是我们现有的工资统计思路。目前我们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计制度,虽然多次变革,但并没有彻底脱离原有制度的轨迹,造成统计的结果仍然是粗放的、笼统的,这显然与今天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也与百姓的要求存在差距。

  劳动工资统计的劳动力流向、劳动报酬和工资水平等情况,是政府部门制定各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制度的重要数据来源。当前,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和完善,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用人机制和分配方式与计划经济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工资统计继续沿用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平均路线”,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笔者以为,在新的形势下工资统计思路应尽快跳出平均主义的藩篱,突出统计的差异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将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劳动力构成情况以及收入增减变化趋势分别进行测算统计,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国计民生。

  社会贫富的差距、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是我们回避不了的现实,也是国家正在着手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服务于国计民生的劳动工资统计,不能不断推出高高在上的“平均值”去掩盖现实中存在的差异,应该尽快贴近现实、反映民生,为国家提供有利于社会公正和民生利益的决策依据。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