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保护 > 女职工劳动保护 > 招聘不得限定性别,女职工劳动保护有哪些

招聘不得限定性别,女职工劳动保护有哪些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29 23:13:30 人浏览

导读:

男女平等是我国基本国策,但妇女就业依然面临一些难题,有些企业甚至会明确要求不招未育的女性职工,为保护女性职工福利,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招聘不得限定性别规定,那招聘不得限定性别具体情况是怎样的?招聘不得限定性别,女职工劳动保护有哪些?女职工权益受侵害时如何提出申诉?针对这几个问题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解答疑惑,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男女平等是我国基本国策,但妇女就业依然面临一些难题,有些企业甚至会明确要求不招未育的女性职工,为保护女性职工福利,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招聘不得限定性别规定,那招聘不得限定性别具体情况是怎样的?招聘不得限定性别,女职工劳动保护有哪些?女职工权益受侵害时如何提出申诉?针对这几个问题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解答疑惑,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一、招聘不得限定性别具体情况

  人社部、教育部等九部门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在招聘环节中,不得限定性别(国家规定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等情况除外)或性别优先,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等。

  据悉,《通知》对招聘环节中就业性别歧视的具体表现进一步作出了细化规定。明确要求各类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拟定招聘计划、发布招聘信息、招用人员过程中,不得限定性别(国家规定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等情况除外)或性别优先,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不得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二、招聘不得限定性别,女职工劳动保护有哪些

  (1)男女同工同酬。凡男女职工从事同样的工作时,享有领取同等劳动报酬的权利。《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在分配住房和享受福利待遇方面男女平等。

  (2)男女就业平等,企业招工时不得歧视妇女。《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凡适合妇女从事劳动的单位,不得拒绝招收女职工。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3)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高劳动强度的劳动。《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任何单位均应根据妇女的特点,依法保护妇女在工作和劳动时的安全和健康,不得安排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和劳动。根据《劳动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的规定。

  (4)女职工"四期"保护。女性生理机能决定了女职工有月经、怀孕、生育、哺乳等生理变化,导致女职工在劳动作业能力上发生一定变化,需要特别的保护。所以《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对"四期"女职工的劳动禁忌进行了详细规定。

  (4)对女职工劳动保护设施的规定。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比较多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女职工的需要,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等设施,妥善解决女职工在生理卫生、哺乳方面的困难。

  (5)解雇保护。根据《劳动合同法》四十二条、四十五条规定,如果不存在该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六种情形之一的,处于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也没有主动提出辞职或者提出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就不得辞退女职工或者与其解除、终止劳动合同。 如果女职工在"三期"期间,劳动合同到期,需延长到"三期"结束为止方可终止劳动合同。

  三、女职工权益受侵害时如何提出申诉

  女职工劳动保障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当地的劳动行政部门投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制止,并责令改正。

  第九十五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对女职工或者未成年工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七条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第七十九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本法的行为都有权举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并对举报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的关于“招聘不得限定性别,女职工劳动保护有哪些”的相关知识,该规定的出台,将对进一步保障妇女就业权益、促进妇女就业发挥积极作用。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