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环境法 > 海洋环境保护法 > 海洋倾倒区监测技术规程

海洋倾倒区监测技术规程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4-21 13:17:19 人浏览

导读:

海洋倾倒区监测技术规程状态:有效发布日期:2002-04-01生效日期:2002-04-01发布部门:国家海洋局发布文号:目次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4总则4.1海洋倾倒区监测的目的4.2海洋倾倒区监测的重点4.3海洋倾倒区监测的总体要求4.4海洋倾倒区监测分类
海洋倾倒区监测技术规程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2-04-01 生效日期: 2002-04-01 发布部门: 国家海洋局
发布文号:
目 次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
4 总则
4.1 海洋倾倒区监测的目的
4.2 海洋倾倒区监测的重点
4.3 海洋倾倒区监测的总体要求
4.4 海洋倾倒区监测分类
5 海洋倾倒区监测方案设计
5.1 常规监测
5.2 重点倾倒活动的跟踪监测
5.3 专项监测
6 监测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
7 监测与评价结果
7.1 水质质量评价
7.2 沉积物质量评价
7.3 海洋生物评价
7.4 生物残毒和生物效应评估
7.5 水深影响评估
7.6 渔业影响评估
7.7 环境敏感区影响评估
8 监测报告的编写内容与格式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倾倒物的海洋倾倒实验
A.1 总则
A.2 船舶直接采样分析法
A.3 声学或光电拖曳仪器测量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海洋倾倒区监测报告内容与格式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海洋倾倒区监测的原则、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它海域所进行的倾倒区监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18421 海洋生物质量
GBXXXXX 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2763.1-7 海洋调查规范
GB/T 13909 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GB 17378.1-7 海洋监测规范
HJ/T 2.1—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则
HJ/T 2.2—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T 2.3—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3 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技术规程。
3.1 扩散型倾倒区 Dispersal ocean dumping site
地理位置和水动力条件有利于倾倒物扩散的倾倒区。
3.2 沉降型倾倒区 Sedimentation ocean dumping site
地理位置和水动力条件不有利于倾倒物扩散,倾倒物多数沉降于倾倒区海域的海底及其附近,并易在海底形成堆积的倾倒区。
3.3 环境敏感区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area
海洋环境敏感区包括:海岸线和海滨浴场;海上风景区或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的区域,具有特定的科研价值或生物学意义的区域,例如特定的保护区、产卵场、苗种繁衍场、鱼虾蟹洄游通道、季节性和临时性栖息地,航道,军事禁区,海底采矿区、海底电缆区、海水淡化用水区、能源转换区等。
3.4 疏浚物 Dredged materials
3.4.1 首要疏浚物 Captial dredged materials
指航道、港口、填海、围海、海底开挖及清淤等类型工程中以天然岩土为主的疏浚物。
3.4.2 维护性疏浚物 Maintain dredged materials
指保持海岸、海底工程设计指标或工程运行的需要,对包括自然运动形成和人类活动产生的疏浚物。
3.4.3 沾污疏浚物 Contaminated dredged materials
指主要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沾污疏浚物。   4 总则
4.1 海洋倾倒区监测的目的
进行海洋倾倒区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海洋倾倒区的监测,了解倾倒物(主要为疏浚物)在倾倒海域的输移、扩散状况,在海底的堆积情况、物质交换过程和最终归宿,倾倒活动对倾倒区周边环境的扰动范围和影响程度,以及由倾倒活动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及生物效应。
4.2 海洋倾倒区监测的重点
根据倾倒物特性,倾倒区海域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以及人类活动的具体情况,为达到4.1的目的,应根据倾倒物的性质、特点和倾倒区的环境特征,制定倾倒区的监测目标和监测重点,达到有效监测的效果。
——对水质、沉积物和生物的环境影响,其中应以沉积物环境和底栖生物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变化为监测重点。
  ——对航道回淤、海底堆积和地形变化的影响,以疏浚物倾倒过程的输移、扩散、沉降、堆积为监测重点。
  ——对渔业和养殖的影响,在倾倒区附近有滩涂养殖、海水养殖和海珍品养殖场所时,应将倾倒物对底栖生物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生长、发育影响等列为监测重点。
  ——倾倒区附近存在其他环境敏感区,应考虑其相应的环境特点,考虑其对应的环境指标,作为监测重点。
4.3 海洋倾倒区监测的总体要求
4.3.1 历史资料的使用
在制定海洋倾倒区的监测方案之前,应仔细研究所监测倾倒区的历史资料,尽量使用现有的历史资料,以减少监测经费、时间和其他投入。但所选用的资料应当是具有海洋环境监测资质的监测调查机构在近4年内所获得的监测调查资料数据。
4.3.2 监测站位与监测指标的选取原则
——海洋倾倒区监测站位和监测指标的选取应以达到监测目的和实现监测目标为首要选取原则。
  ——站位与参数的选择,应尽可能与该倾倒区选划时的监测站位保持一致,以利于倾倒前后的对比性分析。
  ——制定监测方案,应充分考虑该倾倒区选划时环境预测评价结果,以使监测结果可以对预测进行验证。
  ——制定监测方案和实施监测过程时,所选用的采样、检测、分析、计算和评价方法和手段应尽可能与所选用的历史资料(尤其是倾倒区选划的历史资料)保持一致或相近,避免因所选方法和手段的差异而造成评价结果的混乱和出现前后矛盾的评价结果。
4.3.3 社会调查
4.3.3.1 海洋捕捞
在倾倒倾倒物可能影响到的区域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渔船数量、生产季节和产量、渔获种类和主要捕捞种类组成等内容。
4.3.3.2 海水养殖
养殖场数量,位置、面积、品种和产量,养殖劳动力及产值等。
4.3.3.3 航道
主要收集历史和最新航道测量图,并进行必要的现场补测。
4.3.3.4 其他相关环境敏感区的调查。
4.4 海洋倾倒区监测分类
海洋倾倒区的监测类型分为常规监测、专项监测和重点倾倒活动的跟踪监测。   5 海洋倾倒区监测方案设计
5.1 常规监测
倾倒区常规监测是指倾倒区启用后的例行监测。其目的是全面评估倾倒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应对以下各项内容进行的监测。
5.1.1 倾倒情况调查
为了评估倾倒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应对以下各项内容进行监测、调查和检测。
——倾倒单位及倾倒申请书的批准情况:
  ——进入倾倒区各类倾倒物的主要成分、特性及有毒有害物质的通量;包括有机质、硫化物、铜、锌、铅、铬、总汞、砷、油类以及根据本倾倒区所倾倒物质的特性而设定的其它参数,例如,粒度分析等;
  ——倾倒频率,单船倾倒量、倾倒年、月总量分布及累计总量;
  ——倾倒作业方式等。
5.1.2 常规监测的范围及站位布设
常规监测的范围应大于原倾倒区选划时的监测调查范围,为了解倾倒活动对底质和生物资源的影响,还应适当选择不受倾倒影响的附近海域作为对照区。在监测范围内每平方公里布设不少于2个站位(以倾倒区中心为圆点,以控制倾倒物扩散范围为原则)。
5.1.3 常规监测的频率
对以首要疏浚物、维护性疏浚物为主的倾倒区,一般应在倾倒活动开始后每年监测一次(沉积介质隔年监测一次),5年后视所监测倾倒区的环境稳定程度、倾倒数量和倾倒频率适当延长或终止其监测。单位时间倾倒量较大,应恰当加密监测频率。
5.1.4 常规监测的内容
以满足对倾倒区环境现状和回顾评价需要为监测内容设置的原则,以倾倒区选划时环境现状评价的监测内容为主要参考依据,并考虑倾倒物特性予以适当增减。其监测内容包括:
5.1.4.1 水深监测(必测)和地形监测(选测)
倾倒区及其周边临近海域因倾倒物的倾倒入海,其水深、海底地形会有较大的变化。沉降性倾倒区,应对水深变化情况进行年度监测,条件允许时,进行海底地形变化的监测,可采用浅层剖面仪、旁扫、多波束、海底成相或其他有效的海底地形测量手段。
5.1.4.2 海洋水文动力参数监测
在不需要进行倾倒物迁移、扩散跟踪监测时,鉴于倾倒区选划时已进行了详尽的水文动力观测,因此应有较完整的历史资料可供引用,若无事实表明该倾倒区的水文动力状况发生显著的变化时,本项调查可从简或从略。
5.1.4.3 水质监测
必测项目:水色、透明度、叶绿素a、溶解氧、pH、营养盐、悬浮物、COD、BOD5、铜(Cu)、锌(Zn)、铅(Pb)、铬(Cr)、总汞(Hg)、镉(Cd)、砷(As)、油类、硫化物等。
有特殊需要的,应依据具体需要增选监测内容。
5.1.4.4 沉积物(重点)
必测项目:粒度、类型组成、氧化还原电位、pH、有机质、铜(Cu)、锌(Zn)、铅(Pb)、总汞(Hg)、镉(Cd)、砷(As。
选测项目包括:铝(Al)、硼(B)、 钡(Ba)、铍(Be)、钴(Co)、铁(Fe)、锂(Li)、锰(Mn)、钼(Mo)、镍(Ni)、硒(Se)、锡(Sn)、多环芳烃(PAHS)单体、多氯联苯(PCBS)单体、有机磷农药、有机硅、三丁基锡(TBT)、总磷、总氮等。
5.1.4.5 间隙水(选测)
含有沾污疏浚物的倾倒区和需要进行间隙水监测的建设项目,应选取溶解氧、pH、营养盐(重点:氨盐)、锌、铅、铬、总汞、砷、油类、硫化物等作为监测项目。
5.1.4.6 生物监测(重点)
重点为底栖生物监测,需进行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项目的监测。
5.1.4.7 生物残毒(重点)和污染物的生物效应监测
采集拟监测倾倒区的代表性底栖生物2-3种,测定其体内锌、铅、铬、总汞、砷、镉等的含量,条件允许时,应选取恰当指标,进行倾倒物中污染物的生物效应监测。
5.1.4.8 监测与检测方法
以上各监测指标的监测或调查方法,应按照GB 12763《海洋调查规范》和GB 17378《海洋监测规范》所规定的相应方法执行。其中,油类测定应选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总汞和砷的测定应选用原子荧光法。尚未列入规范中的方法,可参照国内、外其他标准方法进行,但在监测报告中应说明所选的方法及其来源。有关海洋倾倒区的必测项目及分析方法参见表1和表2,生物监测方法按照GB 17387.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监测》所规定的方法进行。
表1 海洋倾倒区监测项目水质分析方法一览表
┌──────────┬────────────┬───────┐
│   项目名称   │    选用方法    │  引用标准  │
├──────────┼────────────┼───────┤
│     pH     │     PH计法     │ GB 17378.4 │
├──────────┼────────────┼───────┤
│    盐度    │    盐度计法    │ GB 17378.4 │
├──────────┼────────────┼───────┤
│    溶解氧    │     碘量法     │ GB 17378.4 │
├──────────┼────────────┼───────┤
│   化学需氧量   │   碱性高锰酸钾法   │ GB 17378.4 │
├──────────┼────────────┼───────┤
│   生化需氧量   │    五日培养法    │ GB 17378.4 │
├──────────┼────────────┼───────┤
│    磷酸盐    │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 GB 17378.4 │
├──────────┼────────────┼───────┤
│    硅酸盐    │    硅钼黄法    │ GB 17378.4 │
├──────────┼────────────┼───────┤
│  亚硝酸盐—氮、  │  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 GB 17378.4 │
├──────────┼────────────┼───────┤
│  硝酸盐—氮、  │ 镉柱还原法或锌镉还原法 │ GB 17378.4 │
├──────────┼────────────┼───────┤
│   氨—氮、   │   次溴酸盐氧化法   │ GB 17378.4 │
├──────────┼────────────┼───────┤
│    总汞    │    原子荧光法    │       │
├──────────┼────────────┼───────┤
│     铜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 │
├──────────┼────────────┼───────┤
│     镉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 │
├──────────┼────────────┼───────┤
│     铅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 │
├──────────┼────────────┼───────┤
│     锌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 │
├──────────┼────────────┼───────┤
│    总铬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 │
├──────────┼────────────┼───────┤
│     砷     │    原子荧光法    │ GB 17378.7 │
├──────────┼────────────┼───────┤
│    油类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GB 17378.4 │
├──────────┼────────────┼───────┤
│   叶绿素a    │  分光光度法或荧光法  │ GB 17378.4 │
├──────────┼────────────┼───────┤
│    悬浮物    │     重量法     │ GB 17378.4 │
├──────────┼────────────┼───────┤
│    水温    │    水温表法    │ GB 17378.4 │
├──────────┼────────────┼───────┤
│    水色    │     比色法     │ GB 17378.4 │
├──────────┼────────────┼───────┤
│    透明度    │     目测法     │ GB 17378.4 │
├──────────┼────────────┼───────┤
│    水深    │    测探仪法    │       │
└──────────┴────────────┴───────┘
表2 海洋倾倒区监测项目沉积物分析方法一览表
┌───────┬────────────┬─────────┐
│  监测项目  │     分析方法    │   引用标准   │
├───────┼────────────┼─────────┤
│粒度     │沉积物粒度分析法    │GB/T 13909    │
├───────┼────────────┼─────────┤
│氧化还原电位 │电位计法        │GB 17378.5    │
├───────┼────────────┼─────────┤
│汞(Hg)   │原子荧光光度法     │GB 17378.5    │
├───────┼────────────┼─────────┤
│镉(Cd)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17378.5    │
├───────┼────────────┼─────────┤
│铅(Pb)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17378.5    │
├───────┼────────────┼─────────┤
│铜(Cu)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5    │
├───────┼────────────┼─────────┤
│砷(As)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5    │
├───────┼────────────┼─────────┤
│油类     │紫外分光光度法     │GB 17378.5    │
├───────┼────────────┼─────────┤
│碳化物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GB 17378.5    │
├───────┼────────────┼─────────┤
│有机质    │重铬酸钾氧化—还原容量法│GB 17378.5    │
└───────┴────────────┴─────────┘
5.2 重点倾倒活动的跟踪监测
若倾倒区单位时间的倾倒量较大,倾倒频率较高,应针对倾倒物的理化特性和倾倒区的水文动力特点,对倾倒活动进行跟踪监测。其监测指标(示踪指标)的选取,应能反映出倾倒物在倾倒区的扩散范围,反映倾倒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扰动范围和影响程度。
5.3 专项监测
倾倒区的专项监测是在倾倒活动进行或常规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如倾倒区环境发生异常变化,倾倒区附近渔业捕捞产量和品种急剧下降,海水增养殖业发生严重病害时,所进行的专项监测或采取监控手段的监测。其目的是阐明上述异变化与倾倒活动的关系。为了阐明上述关系,需要开展:
—— 验证选划时数值分析中倾倒物扩散浓度变化及迁移归宿,在倾倒物实际倾倒时进行的海上跟踪监测;
  —— 对倾倒频率、单船倾倒数量、倾倒方式、倾倒潮况等对环境不同影响进行的倾倒方法研究性监测;
  —— 倾倒物在海底的堆积范围、程度的监测;
  —— 航道淤积和地形变化的监测;
  —— 倾倒区水深变化趋势的监测等。
5.3.1 倾倒物的沉降、扩散和迁移:利用倾倒物倾倒作业进行海上跟踪实验,以确定其各项系数。其实验方法参见附录A。
5.3.2 倾倒物倾倒方式:分别在大、小潮、涨落潮四种情况下,观察倾倒物倾倒后,在海洋环境中的输运过程。其实验手段包括:采用船舶采样方式,一船固定,一船跟踪主流轴方向连续采取水质悬浮物。根据悬浮物浓度变化分析不同潮况下倾倒物倾倒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5.3.3 倾倒物倾倒沉积实验:在倾倒区进行1:5000的水深测量,辅以进行沉积物柱状样采集,分析计算沉积速度和堆积厚度。
5.3.4 生态敏感区影响实验:与倾倒同步对生态敏感区进行连续水质监测,同时观测潮汐资料。
5.3.5 根据污染事故类型确定监测项目、范围和频率,应注意监测的时效性;在及时分析监测数据的同时,随时调整监测项目、范围和频率,并提出污染减轻对策和控制措施。   6 监测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
对监测的倾倒区取得的历史和现场调查资料、数据,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要求具有储存、增补、修正、检索、游览、科学运算、制表、成图、共享、传输等功能。
应当建立海洋倾倒区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系统,采取全程质量控制手段,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7 监测与评价结果
综合现场监测、调查和观察资料,结合历史资料,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应对监测的倾倒区作出如下的评价结论:
—— 倾倒区和倾倒区周边环境倾倒物的堆积情况;
  —— 倾倒区中心的水深变化及趋势预测;
  —— 倾倒物在倾倒区的沉降速率;
  —— 倾倒物在倾倒区的扩散范围;
  —— 倾倒区底栖环境地球化学特性时空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 倾倒活动对倾倒区和周边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评估。
7.1 水质质量评价
按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计算质量指数,与选划时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进行比较,作出水质监测评价结果。如有可能应与邻近海域的水质进行比较,以评估倾倒对水质环境的影响程度。
7.2 沉积物质量评价
按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计算质量指数,以选划前所进行的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作为参照,对其环境变化及现状、沉积层厚及类型组成变化进行详实的分析和评估,对间隙水中的污染要素与上覆水进行比较,了解倾倒物在倾倒区的溶出情况,并评估其向上覆水的转移趋势。
7.3 海洋生物评价
对倾倒区生物种类的组成、特别是优势种分布、种类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度以及栖息密度等,进行倾倒前后的对比评价和对照区的对比评价。
7.4 生物残毒和生物效应评估
按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计算质量指数,与选划时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进行比较,作出生物残毒评价结果。如有可能应与清洁对照区进行比较,以评估倾倒对水质环境的影响程度。
7.5 水深影响评估
通过水深测量和海底地形测量,结合倾倒通量,评估水深变化状况和趋势,评估倾倒活动对其他海洋活动的影响,对于沉降性倾倒区,应预测其使用年限。
7.6 渔业影响评估
通过社会调查,结合环境影响状况,对渔业资源、捕捞数量、单位产量、经济鱼类数量进行倾倒前后的评估,在评估时,应正确判断资源变迁的原因。
7.7 环境敏感区影响评估
根据倾倒区倾倒物主要迁移方向,确定评价对象,以敏感区域作为评价重点,以社会调查资料结合水质、沉积物监测数据探讨海洋倾倒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毗邻养殖场养殖产量变化,赤潮灾害、病害等与海洋倾倒的关系。   8 监测报告的编写内容与格式
应按附录B(规范性附录)的要求的格式和内容编制海洋倾倒区监测报告。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
倾倒物的海洋倾倒实验
A.1 总则
倾倒物海上倾倒达到一定数量时,应当进行海上倾倒实验。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倾倒物倾倒入海后其沉降、扩散和迁移的变化状况,观察其在三维空间中的变化规律,据此计算现场沉降速率,扩散系数和迁移方向和速度,为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较为准确的特征参数。同时验证数模分析结果。
疏浚物倾倒试验,一般是在试验海区投放一定数量的倾倒物,在海水环境形成“云团”,进行跟踪观测,获得其沉降、扩散和迁移的定量数据。对倾倒物“云团”的跟踪观测方法有三类:
—— 船舶直接采样分析法;
  —— 声学或光电拖曳仪器测量法;
  —— 放射性示踪法。
A.2 船舶直接采样分析法
对海上现场投放倾倒物,用船只直接进行采样,分析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试验用船一般需三艘,一艘固定于倾倒物投放点,承担观测海流、风,并在倾倒船投放后用颠倒采水器连续采样;另两艘跟踪“云团”运移路径交替采样。由于倾倒物入海后形成浓度峰值的时间仅为5分钟左右,开始时取样时间应尽量缩短,其后可适当延长,直至估测接近本底值为止。采样层次开始为3层,以后可逐步减少为2层,最后可仅采集底层样品。投放时间在高潮后开始落潮时进行。投放量不少于500t,有条件时应尽可能增加投放量,投放方式为瞬时底开门较好,投放历时不超过5分钟为宜。
实验用定位可用差分GPS,定位精度≤5m。
A.3 声学或光电拖曳仪器测量
用美国Datasonics产高频声学反向散射系统和国产光电式悬沙测定仪,对“云团”进行走航、连续、快速测定。
A.3.1 仪器
高频声学反向散射系统,利用声波探测原理,由TTV-130水下拖体,DFT-210发射接受机和EPC-4800三通道记录仪组成。由DFT-210发射接受机用两个通道同时发射声波信号测量水中目标物的回波信号以跟踪“云团”进行测定。
光电悬沙测量仪是由水下探头,水上控制器和记录显示系统组成。利用光在水中传输自然衰减系数和前向散射光强的关系进行“云团”探测。
A.3.2 方法介绍
倾倒前先对海域进行背景调查,倾倒物投放入海后,对在海水中形成的“云团带”进行水平(平行于云团中心线)和横向(垂直于云团中心线)两种方式连续走航观测,同时对走航船连续定位以测定走航船舶航行轨迹。根据所取得的数据整理后即可得出其三维空间的分布。在走航跟踪“云团”观测的同时,另有船舶进行定点气象和海流观测及在“云团”中采取水样,进行悬浮物粒度分析。以供分析计算沉降、扩散、迁移特征值应用。
A.3.3 放射性示踪沙测定法
A.3.3.1 示踪沙的制备
将示踪元素钪(Sc203)或铱(Ir)经化学方法处理、成为含活化核素的钪玻璃沙或可溶性铱盐,经中子活化后生成放射性物质,制成示踪沙。
A.3.3.2 方法
将示踪沙与试验投放物充分混合后,在试验海区预定点投放。投放时间应在高潮后落潮时进行。投放后先后采用定点和走航两种方法检测。
A.3.3.3.1 悬浮底泥检测
采取定点方式,将检测船设定抛放点落潮流下方150m左右,艏艉各设一条垂线,两线相距 50m。每条垂线各设 3-6 个测点。投放后用闪烁探测器探头连续监测 3 小时,每次时间10秒。
A.3.3.3.2 底沙运动检测
在投放后4-5个潮周期,用点测法,将探头沉入海底进行脉冲计数测量,每次重复3-4次,每次计数时间为10秒,在投放7天(14个潮周期)采用拖测法检测;将探头沉到海底进行拖测,计数时间为每次4秒。定点检测时,应同时进行风况和海流观测。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海洋倾倒区监测报告内容与格式
B.1 总则
海洋倾倒区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报告是提供管理部门进行倾倒管理的重要依据。本报告格式根据《伦敦倾废公约》对缔约国提出的相关要求,吸取我国有关监测报告编写的实践经验而制定;由于所监测倾倒区的监测目的、监测范围不尽相同,在保持格式的基本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对本格式、内容可适当修改和增减。
B.2 文本格式
B.2.1 文本规格
海洋倾倒区监测报告文本外形尺寸为A4(210mm×297mm)。
B.2.2 封面格式
海洋倾倒区监测报告封面格式如下。
第一行书写:×××海区或省市×××海域×××倾倒区(一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二行书写:海洋倾倒区监测报告(一号宋体,加黑,居中);
落款书写:编制单位全称(如有多个单位可逐一列入,三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四行书写:××××年××月(小三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五行书写:中国,空一格,××(地名,小三号宋体,加黑,居中);
以上各行间距应适宜,保持封面美观。
B.2.3 封里一内容
封里一中应分行写明:监测项目实施单位全称(加盖公章);项目负责人、技术总负责人、分项目负责人姓名;报告书编制单位全称(加盖公章);编制人、审核人姓名;编制单位地址;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内容。
B.3 监测报告章节内容
目录
应编至第2级“节”。
1.前言
叙述监测目的,任务来源,工作内容以及需要说明的事项。
2.监测区域
倾倒区范围(座标),监测范围(座标),数据计算域(座标),监测站位,附图标明以上各种范围和站位。
3.倾倒状况
倾倒物名称、理化性质及成分分析,倾倒数量、频率及方式,倾倒单位、许可证发放情况。
4. 倾倒区水文状况
水深分布及水深图;潮汐类型、潮差及涨落潮历时;海流类型、性质、流速、流向及余流季节变化。
5.社会调查内容
污染源,功能区划,航道位置和水深,渔业生产的产量、渔船的总吨位、总马力,捕捞种类、产量、经济鱼种及产量变化,海水养殖场位置、面积、品种、产量、产值等。
6.监测调查
6.1 水深调查
测深和定位仪器型号与精度,测线布设、精度分析,水深图等。
6.2 海底地质、地貌和海底堆积情况调查
测定和定位仪器型号与精度,测线布设、精度分析,地质地貌图、高分辨彩色照片等
6.3 水质监测
站位、水深、层次、项目方法及仪器简述、监测及分析结果表。
6.4 沉积物监测
站位、水深、项目方法及仪器简述、监测及分析结果表。
6.5 间隙水
站位、水深、项目方法及仪器简述、监测及分析结果表。
6.6 生物调查监测
采样及分析方法、成果资料及分布图。
7 环境现状与回顾评价
—— 水深淤积变化量值及范围;
  —— 水质环境质量现状及相对于前次监测(或选划时的评价结果)回顾评价;
  —— 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及相对于前次监测(或选划时的评价结果)和对照区的变化和对比评价;
  —— 间隙水质环境质量现状及相对于前次监测(或选划时的评价结果)回顾评价;
  —— 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度,栖息密度等现状及相对于前次监测(或选划时的评价结果)和对照区的变化和对比评价;
  —— 对航道淤积的影响评价;
  —— 对渔业生产、捕捞种类和产量的影响评价;
  —— 对海水养殖种类和产量的影响;
  —— 对其他功能区的影响。
8.管理建议
通过倾倒区的监测与评价结果对倾倒区的管理应能提出如下建议:
—— 继续使用或封闭倾倒区:根据倾倒区环境容量和倾倒物容纳能力,继续进行倾倒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否危及海区主要海洋功能的使用,向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倾倒区能否继续使用、严格控制性的使用、间歇使用、临时关闭和永久关闭的建议。
  —— 改变倾倒作业方式:通过分析监测结果,对倾倒的位置、潮况、倾倒方式、倾倒频率和倾倒数量等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以使得倾倒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 监测监视建议:通过分析监测结果,对今后的监测时间、项目、方法及监测重点提出建议。
  —— 加强管理方面:通过分析监测结果,对倾倒申请的批准、无证倾倒的监督、倾倒到位的要求、倾倒数量的控制以及倾倒活动的监督重点等提出建议。
  —— 向国际海事组织提出高质量的《中国海洋倾倒区监测年度报告》。
9 监测监视数据报表
10 附图、附表、附件(含参考文献)
本规程的附录A资料性附录,附录B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第一次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韩庚辰、韩建波、霍传林、王菊英、王建国。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