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环境法 > 海洋环境保护法 > 国家海洋局关于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国家海洋局关于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4-21 13:16:31 人浏览

导读:

国家海洋局关于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状态:有效发布日期:2002-04-01生效日期:2002-04-01发布部门:国家海洋局发布文号:目次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通则3.1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基本条件3.2质量控制3.3仪器设备检定3.4监测人员素质4监测方案设计4.
国家海洋局关于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2-04-01 生效日期: 2002-04-01 发布部门: 国家海洋局
发布文号:

  目 次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通则
  3.1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基本条件
  3.2 质量控制
  3.3 仪器设备检定
  3.4 监测人员素质
  4 监测方案设计
  4.1 站位布设
  4.2 监测时间与频率
  5 监测指标与监测项目
  6 监测项目分析
  6.1 生物体污染物含量
  6.2 生物体内细菌学指标
  6.3 富营养化水平
  6.4 生物群落指标
  7 评价技术与方法
  7.1 生物质量评价
  7.2 富营养化评价
  7.3 生态压力评价
  7.4 生态效应评价
  8 监测报告与数据资料
  8.1 文本格式
  8.2 生态环境监测报告编写内容
  8.3 监测数据资料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昌黎海洋生态站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生物体内细菌学指标检测技术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浮游生物监测记录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大型底栖生物监测记录
  --------------------------------------------------------------------------------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给出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规定,适用于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 17378 海洋监测规范
  GB 12763 海洋调查规范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18421 海洋生物质量
  GB 11607-89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4914-1994 海滨观测规范
  3 通则
  3.1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基本条件
  为保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科学性、有效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应具备必要的采样、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具有样品采集、分析、鉴定和数据分析处理的基本能力。
  暂无条件和能力完成的监测实验项目,须委托已通过国家计量质量认证或海洋监测资质认证并具备监测能力的监测机构承担相应的监测工作。
  3.2 质量控制
  从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机构须具备全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运行机制,执行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的规定和要求,对监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3.3 仪器设备检定
  所有在监测过程中使用的计量检测器、设备和计量器具必须在有效检定期内使用,并在规定的检定周期内进行检定。可自检的计量检测器、设备和计量器具应按期进行自检。
  3.4 监测人员素质
  从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人员须具备资格证书方可上岗。
  4 监测方案设计
  4.1 站位布设
  监测站位应能覆盖所需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范围。监测范围一般不少于200km2,每15km2应布设1~2个监测站位;除特殊需要(因地形、水深和监测目标所限制)外,所有监测站位应在监测海域内均匀布设,可采用网格式、断面或梅花式等布设方式,以便确定监测要素的分布趋势。监测站位一经确定,不应轻易更改,不同监测航次的监测站位应保持不变。
  4.2 监测时间与频率
  4.2.1 背景调查
  针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具体海域,在正式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以前,应进行海域生态环境的背景调查监测,以便掌握监测海域的生态环境现状与压力,确定常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及生态环境评价的背景值。背景调查监测应在一个年度内完成,调查频率应不少于4次,分别在春、夏、秋、冬四季各开展一次调查监测。
  4.2.2 监测时间和频率
  常规监测每年应进行两次,可选择在主要监测对象的生物成熟和非成熟期。
  5 监测指标与监测项目
  常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和监测项目应按表2选取,也可参照附录A选取。其中生态压力指标可依据生态环境监测目标适当增减,生态效应指标的监测项目应不少于表2所列内容;有特殊要求的生态环境监测应按照监测目的的需求,增加生态压力和生态效应指标的监测项目。
  生物质量的监测项目不应少于GB 18421 《海洋生物质量》的要求。
  水体中污染物含量和叶绿素a等分析方法参照《海洋监测规范》和其它监测技术规程。
  表1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监测项目
  监测指标 项目 适用范围
  生态压力指标
  污染指标
  生物残毒 汞、镉、铅、砷、铜、滴滴涕、多氯联苯、石油烃等含量 以环境污染为主要压力的生态系统
  粪大肠菌群、细菌总数 所有生态系统
  生物体微生物
  富营养化指标    河口生态系统
  溶解氧(DO)    所有生态系统
  总氮    所有生态系统
  总磷    所有生态系统
  化学耗养量(COD)
  生境改变指标    所有生态系统
  沉积物粒度 所有生态系统
  栖息地范围
  其它压力指标
  所有生态系统
  渔业捕捞
  所有生态系统
  陆源排污
  所有生态系统
  养殖压力(种类、密度、排污等)
  生态效应指标
  初级生产力
  叶绿素a 所有生态系统
  C14 所有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种类多样性 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 所有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指数 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浮游生物 所有生态系统
  群落结构
  种类组成(优势种/常见种/敏感种等) 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 所有生态系统
  生物量 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 所有生态系统
  密度 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 所有生态系统
  公众关注物种的种群结构 珊瑚、红树林等种群的密度、生物量、年龄结构等
  6 监测项目分析
  6.1 生物体污染物含量
  6.1.1 生物种类选择
  生物污染物含量分析的样品为贝类或鱼类,每类群至少应采集1种。采集的种类应是监测海域常见种类,各监测航次生物样品的种类要相同、规格要一致。
  6.1.2 样品采集及保存
  用于生物残毒测试的生物样品的采集应与采集其它监测样品同时进行,也可从监测海域内的渔船上购买,购买前应确认采集的种类确实是在监测海域内捕到的种类。 所有样品经现场海水冲洗干净,活的生物样品在运往实验室途中应保持鲜活,已经死亡的样品应立即放入冰瓶内保存。测定所有污染物含量需100g双份鲜样,采集样品的数量应满足污染物分析的需要。样品运回实验室后,测量所有样品个体大小和体重,装入双层聚乙烯塑料袋内、扎口、标记,于-20° C冰柜中冷冻保存。
  6.1.3 预处理
  冷冻后的生物样品在实验室内室温解冻,贝类取所有柔软组织,鱼类取肌肉组织。每种样品经匀浆机搅碎后分装于两只150ml洁净的广口瓶中,每份100g。匀浆后的样品于-20° C冰柜中冷冻保存。
  6.1.4 污染物含量分析
  主要污染物分析方法见表3。
  各污染物含量分析技术见GB17378.6-1998生物体分析标准方法。
  6.2 生物体内细菌学指标
  生物体内细菌检测项目为粪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检测采用发酵法,细菌总数检测采用平板计数法,详见附录B。
  6.3 富营养化水平
  6.3.1 总磷一分光光度法
  6.3.1.1 方法原理
  测定总磷先用过硫酸钾法消化,将有机磷和磷氧化成正磷酸盐,然后使之与酸性钼酸盐试剂反应形成磷钼酸盐络合物,再用抗坏血酸还原成深色化合物,在一定波长下测其吸光度。
  6.3.1.2 仪器设备
  至 分光光度计;
  至 100mL硼硅玻璃瓶;
  至 压力锅;
  至 100mL容量瓶若干。
  表2 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分析测试方法一览表
  污染物种类 测试方法
  汞(Hg)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
  镉(Cd)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铅(Pb)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砷(As)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
  铜(Cu)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石油烃 紫外分光光度法
  滴滴涕(DDT) 气相色谱法
  多氯联苯(PCBs) 气相色谱法
  6.3.1.3 试剂
  配制试剂所用水均用重蒸馏水。
  至 9.0N硫酸:仔细将250mL浓硫酸(分析纯)(比重=1.84)加到750mL蒸馏水中,冷却压缩后稀释到1L,在棕色玻璃瓶中储存。
  至 钼酸铵溶液:溶解9.5g四水钼酸铵(分析纯)于90mL蒸馏水中,稀释至100mL,储存在玻璃瓶中,只要试剂不混浊就可使用。
  至 酒石酸锑钾溶液:溶解3.25g酒石酸锑钾(分析纯)K(Sb0)C4H4O6于100mL蒸馏水中,储存在玻璃瓶中。只要溶液不混浊就可使用。
  至 混合试剂:边搅拌边将近45mL钼酸盐溶液慢慢加入到达120mL9N硫酸中,然后加入5mL酒石酸锑钾溶液和70mL蒸馏水,储存在棕色玻璃瓶中。在无灰条件下,该试剂可稳定数月。此试剂用于已加酸保护的样品,即在于100mL样品中已加入1mL9NH2SO4的样品。它也适用于测定总磷的操作。
  至 抗坏血酸溶液:溶解7.0g抗坏血酸(分析纯)C6H8O6于100mL蒸馏水中。盛在棕色玻璃瓶中储存在冰箱内,该还原剂至少稳定一个月,只要试剂近看无色,就可以使用。
  至 磷酸盐标准储备液:将磷酸二氢钾(分析纯)KH2PO4在烘箱里面110℃干燥1~2小时,然后放在干燥器中。精确称量1.088g,溶于蒸馏水中,转入10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标线,混匀。此溶液盛在玻璃瓶中,置于阴冷处,可以稳定数月。储备标准液含有8.00μmol PO4-3-P/mL。有效期为半年。
  至 标准使用液:80μmol P/L。取1mL磷标准储备液于1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标线,有效期为一周。
  至 过硫酸钾溶液:5gK2O8溶于100mL蒸馏水中,室温下储存在聚乙烯瓶中,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可稳定一周。
  6.3.1.4 样品的采集和储存
  水样采集后应立即分析,最好在半个小时内进行,若两小时不能将样品分析完则须在每100mL溶液中加0.5mL的1:1硫酸酸化,盛于聚乙烯瓶中于冷暗处保存,若是测定溶解态的总磷,则须将样品经过0.45μm的膜过滤。
  6.3.1.5 测定步骤
  a) 制定工作曲线
  1) 取磷标准使用溶液0、1.00、2.00、3.00、4.00于100mL容量瓶中, 稀释定容。溶液浓度分别为0、0.80、1.60、2.40、3.20μmol P/L。
  2) 各取35mL放入氧化瓶,分别加入2mL过硫酸钾溶液,盖紧盖子。
  3) 置于已盛有适量水的压力锅中,加热30分钟。
  4) 冷却至室温。
  5) 加入1mL抗坏血酸溶液混合半分钟后再加入1mL,混合试剂,混匀。
  6) 测定吸光度(反应5分钟后尽快在880nm波长下测定)Ai(其中未加磷标准使用溶液为A0)。
  7) 以Ai-Ao为纵坐标,溶液中磷浓度为横坐标作图。
  B)样品测定
  1) 取35mL样品两份。
  2) 参照a)中2)~6)步测样品吸光值Aw。
  3) 取35mL蒸馏水两份参照a)中2)~6)步测Ao。由Aw-Ao从工作曲线上查磷的含量。
  6.3.2 总氮一分光光度法
  6.3.2.1 方法原理
  海水中总氮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其中无机氮有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过硫酸盐在碱性介质中将有机氮和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此后再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连同原有的亚硝酸盐一起利用测定亚硝酸盐的方法进行测定。
  6.3.2.2 仪器和器皿
  至 反应瓶:50mL有聚丙烯或聚四氟乙烯螺旋盖的玻璃瓶;
  至 压力锅;
  至 50mL容量瓶若干;
  至 振荡器。
  6.3.2.3 试剂及配制
  至 无氨蒸馏水或纯水。
  至 氯化钠溶液:31g氯化钠(优级纯)溶于1000mL无氨蒸馏水中。
  至 0.12N氢氧化钠溶液:4.8g分析纯氢氧化钠溶于1L无氨蒸馏水中,煮沸十分钟后冷却稀释至原体积。
  至 过硫酸钾氧化剂:称取10g重结晶的过硫酸钾溶于1L 0.12N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保存于具塞棕色试剂瓶中置于冰箱可至少稳定七天。
  至 过硫酸钾的提纯:在70~80摄氏度的温度下溶解20g过硫酸钾于100mL重蒸馏水中,将清澈的溶液冷却至接近零摄氏度,过滤。由于过硫酸钾在零摄氏度时的溶解度仅为1.75g/100mL,因此试剂的损失很少,将已重结晶的盐置于干燥器中干燥。
  至 硝酸钾标准储备液:称取1.011g硝酸钾(在110度烘干1h置于干燥器中冷却压缩)溶于无氨蒸馏水,转入1L容量瓶稀释至标线,溶液含氮10.0μmd/ml。
  至 硝酸钾标准使用溶液:称取上述溶液10mL于1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标线。溶液含量1.0μmd/mL,临用前配制。
  至 磺胺溶液:称取1.0g磺胺(NH2SO2C6H4NH2)溶于100mL浓盐酸和500mL无氨蒸馏水中冷却后稀释到1000mL,储存于1000mL棕色瓶中,有效期为2个月。
  至 盐酸萘乙二胺溶液:称取0.5g盐酸萘乙二胺(C10H9NHCH2CH2NH2)溶于500mL水中,储存于棕色瓶中, 有效期为一个月,保存于冰箱。
  至锌卷:将锌片剪成5×6cm大小的方片后卷成卷。
  至 氯化镉溶液:10g分析纯氯化镉溶于蒸馏水中,稀释到50mL,置于滴瓶中。
  6.3.2.4 样品的采集、储存和过滤
  可用具塞的玻璃瓶或聚乙烯瓶直接在采水器中采集样品,采样后立即加盖。
  样品需要较长时间的储存,可向每升样品中加5mL硫酸(分析纯)或者采用快速冷冻。
  颗粒氮是总氮的一部分,因此应用未过滤水样作总氮的分析。如果只需测溶解态的氮则采集水样一小时内使用经过洗涤的0.45μm Nucl epore滤膜进行过滤,或用4号玻璃漏斗进行过滤。
  6.3.2.5 测定步骤
  a) 工作曲线的绘制
  1) 取标准使用溶液:0、0.10、0.25、0.50、0.75mL于50mL容量瓶,加人工海水至标线,混匀,此时浓度分别为2.0、5.0、10、15μmol/L;
  2) 将上述溶液分别置于50mL反应瓶中,各加10mL氧化剂,盖紧盖子;
  3) 在压力锅中加入适量深度的水,将反应瓶置于其中,在加压下煮沸30分钟,冷却后打开盖子;
  4) 用盐酸中和至pH在5左右;
  5) 不锈钢镊子向每个反应瓶中各加一个锌卷,如两滴氯化镉溶液,在振荡器中振荡10分钟,取出锌卷, 加1mL磺胺溶液,5分钟后加1mL盐酸萘乙二胺15分钟后颜色稳定;
  6) 择543nm波长,1cm比色池,无氨蒸馏水做参比测吸光值Ai,其中0浓度为Ao;
  7) 以吸光度Ai-Ao为纵坐标相应的浓度为横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B) 样品测定
  1) 向反应瓶中加25mL水样(1cm比色池吸光值>0.8,则需稀释样品)后加入10mL氧化剂;
  2) 盖紧瓶盖,放入压力锅煮沸30分钟;
  3) 打开压力锅等样品冷却后开启瓶盖,用盐酸中和;
  4) 将样品稀释至60mL后加入锌卷和两滴氯化镉溶液,于振荡器上振荡10分钟;
  5) 取出锌卷,加1mL磺胺,混匀,测pH是否在2~3之间,若不在则调至此范围;
  6) 加入1mL盐酸萘乙二胺,混匀,放置15分钟后测吸光值;
  7) 同时测定空白吸光值A0。
  以Aw-A0在工作曲线上查得N的浓度C。
  浓度换算:N含量=C×60/25μmol/L。
  6.3.3 COD
  COD的测定方采用碱性高锰酸钾法。分析技术详见GB13738.4-1998海水分析标准方法。
  6.3.4 DO
  DO测定采用碘量法。分析技术详见GB13738.4-1998海水分析标准方法。
  6.4 生物群落指标
  6.4.1 样品采集
  6.4.1.1 浮游生物
  技术要求:采用垂直拖网采样。
  采样:
  a)设备
  至 网具:根据监测海区情况和采样对象选用表4所列网具。
  至网底管:网底管套的筛绢必须与网衣的筛绢相同。
  至 流量计:使用前必须经过标定,每航次标定一次。
  至 量角器:角弧形量角器。
  至 沉锤:根据水流速度和风浪大小,使用重量为(10~14)kg的铅制沉锤。
  至 绞车及钢丝绳:绞车变速范围为(0.3~1)m/s,并附有排缆装置和钢丝绳计数器,钢丝绳直径为(3.6~5.0)mm。
  表4 各种网具的规格及适用对象
  网 具 网 长 网口内径cm 网口面积 筛绢规格 适用范围及采集对象
  名 称 m m2 (孔宽近似值mm)
  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 145 50 0.2 CQ14(0.505) 适用于20m以浅垂直或分段采集大型浮游动物和鱼卵、仔稚鱼
  JP9.4(0.507)
  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 140 31.6 0.08 CB36(0.160) 适用于20m以浅垂直或分段采集中、小型浮游动物
  JP36(0.169)
  浅水Ⅲ型浮游生物网 140 37 0.1 JF62(0.077) 适用于20m以浅垂直或分段采集浮游植物
  JP80(0.077)
  至 吊杆:高度为(5~6)m(深水拖网需大于6m),负荷为(500~1000)kg;吊杆的舷间距1m左右,并能调节位置。
  至 冲水设备:水泵、水管、水桶和吸水球等。
  至 采样前的准备:根据调查项目、站数、层次计算采样数量,配以足量的样品瓶、固定剂及其他器材。
  B)海上采样
  至 拖网采样:一般只采单样,供湿重生物含量测定后进行个体计数,若同时要求体积分数或干重生物含量测定,则应同时采双样或三样,并记录于表C-1(见附录C)。
  至 拖网速度:落网为0.5m/s;起网为(0.5~0.8)m/s。
  至 样品处理:网采样品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加入量为样品体积的5%。
  6.4.1.2 底栖生物
  a) 技术要求
  至 泥样面积:每站不小于0.2m2。
  至 筛网目:上层(2.0~5.0)mm,中层1.0mm,底层0.5mm。
  B) 采样仪器设备
  至 采泥器:ONC1一1型采泥器;水深小于200m的海区一般使用采样面积为0.1m2的采泥器,港湾调查可酌用0.05m2的采泥器。
  至 绞车和吊杆:水深小于200m的海区,一般用负荷2000kg的绞车和吊杆。绞车速度以(0.2~1)m/s为宜。吊杆应高出船舷5m,舷间距1m左右。专用于采泥样的绞车及吊杆负荷为1000kg。深海采样,使用大型网具应按实际需要,绞车及吊杆的负荷应加大,吊杆高度也应增加。
  至 钢丝绳:一般拖网使用直径为(8~10)mm的软钢丝绳。采泥专用绞车,一般使用直径为(6~8)mm的软钢丝绳。
  至 底栖动物漩涡分选装置:由筒体、漩涡发生器、分流器、支架和余渣收集盘组成,专供淘洗泥样。
  至 套筛:由三层不同孔宽的筛子和支架组成,上层筛的孔宽为(2.0~5.0)mm,中层为1.0mm,下层为0.5mm。必须与漩涡分选装置配合使用。
  C) 海上采样
  至 选择采泥器:根据软泥、砂质泥或泥质砂底质等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采泥器。
  至 面积与次数:使用面积为0.05m2的采泥器,每站采5次;0.1m2的采泥器,每站至少采2次;0.25m2的采泥器,每站采(1~2)次。
  至 泥样淘洗:采用漩涡分选装置淘洗时,应注意调节分流龙头开关至较大颗粒沉积物不致搅起溢出筒体。
  D) 样品处理和保存
  至采泥样品,应按类别、个体大小、柔软脆弱和坚硬带刺者分别装瓶。
  至定量采泥样品应全部取回。
  至定性拖网所获的样品数量过大时节,可取总重量的一小部分称重,计算每个种的个体数,经换算得到总个体数。对于数量大且定名准确的种类,可保留一定数量供生物学等测定,其余计数和称重后可倾弃。称重和计数结果记录于表D.1(见附录D)。
  至发现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标本,应拍照、观察并记录。
  至 固定液:中性甲醛溶液;丙三醇乙醇溶液;甲醛乙醇混合液;布因(Bouinn)固定液。
  E) 固定与保存
  至 采泥和拖网样品,应按类别使用不同的固定液。暂时性保存使用5%~7%(V/V)中性甲醛溶液,永久性保存用75%(V/V)丙三醇乙醇溶液或75%(V/V)乙醇。
  至 藻类一般用6%(V/V)甲醛溶液保存。
  至 海绵动物先用85%(V/V)乙醇固定,后换以75%(V/V)乙醇加5%(V/V)丙三醇保存。
  至 腔肠动物、纽形动物、环节动物以及部分甲壳动物先以薄荷脑或硫酸镁麻醉,后换%(V/V)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纽形动物应用布因固定液固定(12~24)h后,按顺序用30%、50%、70%(V/V)的乙醇浸洗至无色时止,最后用70%(V/V)的乙醇保存,供切片用。
  至 腕足动物、软体动物、部分甲壳类动物、棘皮动物和鱼类直接用5%~7%(V/V)中性甲醛溶液固定。个体较大的鱼类和头足类样品(0.25kg以上),应将10%(V/V)甲醛溶液注射入腹腔。棘皮动物的海胆,固定前应先刺破围口膜。
  至 按上述固定的样品,超过两个月未能进行分离鉴定,应更换一次固定液。
  F) 记录:每站采样结束,应即填写表D.1,表中采泥和拖网样品总数,系指每站采得各类别生物分离后的瓶数和包数。记事栏记录该站工作情况。
  G) 标签:已装瓶的每号样品需投入标签,放入样品桶的样品,应先用纱布包装,并另加一个标签。
  6.4.1.3 潮间带生物
  潮间带生物采集应满足《海洋监测规范》的标准方法。
  6.4.2 分析计算
  6.4.2.1 生物多样性
  6.4.2.1.1 物种多样性
  记录所有采集到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的种类,并在监测报告的相应章节中按分类顺序列出所采到的生物种的中文及拉丁文名称。
  6.4.2.1.2 生物多样性指数
  a) 计算公式
  生物多样性指数按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方程计算,
  即:
  式中:H/至为生物多样性指数,
  Pi至为第I种个体数与总个体数n的比值。
  按上述公式分别计算各采样站位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
  B) 平均值
  调查海域的平均值以各调查站位的算数平均值± 95%可信区间表示。
  6.4.2.2 群落结构
  6.4.2.2.1 浮游生物
  a) 技术要求
  1) 湿重生物含量测定±0.1mg;
  2) 浮游植物鉴定计数以采水样品为准;夜光藻计数中型网样品;
  3) 浮游植物数量用浓缩计数法或沉降计数法计数;
  4) 浮游动物除鱼卵和仔、稚鱼外,必须给出种名,按种计数;
  5) 浮游动物生物量测定以Ⅰ型网样品为准;
  6) 浮游动物个体鉴定计数以Ⅰ、Ⅱ型网样品为准;
  7) 鱼卵和仔、稚鱼个体计数以Ⅰ型网样品为准。
  B)样品分析
  1) 样品编号:各种样品需有总编号。总编号由代表采样海区、采样方式、使用网型、采样年份和样品序号等内容的代号依次组成。
  2) 填写标签:每份贮存样品的瓶外需贴有总编号的外标签,瓶内需放有总编号、站号和采样日期等内容的内标签。
  C)资料整理
  1) 计算浮游植物细胞总量
  ·  沉降计数
  C= Ni/Vi………………………………………………………………(2)
  式中:C至单位体积海水中浮游植物细胞总量,个/cm3;
  Ni至三个分样计数的总细胞个数,个;
  Vi至三个分样的总体积,cm3。
  ·  浓缩计数
  网采样品
  C= nVi/V2Vn……………………………………………………………………(3)
  式中:C至单位体积海水中浮游植物细胞总量,个/m3;
  n至取样计数个数,个;
  V1至水样浓缩后的体积,cm3;
  V2至滤水量,m3;
  Vn至取样计数的体积,cm3。
  采水样品
  C= n/V1/V/2V/n…………………………………………………………………(4)
  式中:C至单位体积海水中浮游植物细胞总量,个/m3;
  n′至取样计数个数,个;
  V′1至水样浓缩后的体积,cm3;
  V′2至原采水量,dm3;
  V′n至取样计数的体积,cm3。
  2) 计算浮游动物生物量
  PB= mB/V………………………………………………………………………(5)
  式中:PB至单位体积海水中浮游生物的湿重含量,mg/m3;
  mB至样品湿重含量,mg;
  V至滤水量,m3。
  3) 计算浮游动物个体计数
  CB= NB/V……………………………………………………………………(6)
  式中:CB至单位体积海水中浮游动物的个体数,个/m3;
  NB至全网个数,个;
  V至滤水量,m3。
  4) 计算鱼卵和仔、稚鱼个体数量
  Cb= NbD/V…………………………………………………………………(7)
  式中:Cb至单位体积海水中鱼卵或仔、稚鱼个体数,个或尾/m2;
  Nb至全网鱼卵或仔、稚鱼个体数,个或尾;
  D至水深,m;
  V至滤水量,m3。
  5)绘制分布图
  平面分布图一般用等值线表示,取值标准如下:
  至 浮游植物细胞总量为5×104,10×104,50×104,100×104,500×104,1000×104,5000×104,10000×104个/m3(网采样品), 或×102个/dm3(采水样品);
  至 浮游植物主要种为1×104,5×104,10×104,50×104,100×104,500×104,1000×104,5000×104个/m3(网采样品),或×102个/dm3(采水样品);
  至 夜光藻为5×102,10×102,50×102,100×102,500×102,1000×102,5000×102个/m3;
  至 浮游动物湿重生物含量为5,10,25,50,100,250,500,1000,5000mg/m3;
  至 浮游动物体积分数为0.2,0.5,1.0,2.5,5.0,10×10-6;
  至 浮游动物主要种为5,10,25,50,100,250,500,1000,5000个/m3;
  至 鱼卵和仔、稚鱼总量为1,50,100,300,500,1000,2000,4000,7000,10000个或尾/m3;
  至 鱼卵和仔、稚鱼主要种为1,25,50,100,200,300,400,500,1000个或尾/m3;
  至 数量小于上述最低等级时,可用“+”标志于测站上,以示出现。
  浮游生物分析结果添入表C.2~C.6内(见附录C)。
  6.4.2.2.2 底栖生物
  a)技术要求
  1) 生物量测定精密度:湿重生物量±0.01g,干重±0.1mg;烘干温度(70~100)℃。
  2) 种类鉴定计数:常见种必须给出种名,按种计数。
  B)样品分析
  1) 主要仪器设备:体视显微镜,普通显微镜;扭力天平(感量0.01g),分析天平(感量0.1mg);烘箱(±1℃);照相机(135型)。
  2) 样品核对:每航次结束,应认真核对样品和采样记录是否相符。
  3) 样品编号:一般按采样站位先后,采泥和拖网序号等先后以代号编排。
  4) 样品登记:调查船返航后,必须及时处理采泥和拖网样品。每瓶样品(包括样品桶内的样品)应换以新编号的标签,并同时核对。
  5) 鉴定、计数:鉴定时发现某号样品中出现两种以上,应即分开,另编新号,并及时填写相应记录表,同时投放鉴定标签。易断的纽虫、环节动物按头部计数;软体动物的死壳不计数;数量大时,可取其中一部分称重计数、换算。鉴定计数结果记录于表D.1(见附录D)。
  6) 测定生物量:管栖动物应剥去管子(小管可保留);寄居蟹应去螺壳称重;软体动物一般不去贝壳,但需吸尽壳表水分。个体大、数量多的软体动物的壳和肉分别称干、湿重。石珊瑚和部分钙质苔藓虫可不计重。称重结果记录于表D.2(见附录D)。
  C)计算及结果表述
  1) 生物量
  至单位:g(干重或鲜重)/m2。
  至计算:用各站位样品的总重量除以采样的总面积。
  至平均值:调查海域的平均值以各站位的算数平均值± 95%可信区间表示。
  至空间分布趋势:用等值线表示底栖生物空间分布趋势,等值线间隔视具体调查结果而定,但必需清晰。
  2) 栖息密度
  至单位:ind/m2。
  至计算:用各站位样品的总个体数除以采样的总面积为密度,用各站位样品的不同类群总个体数除以采样的总面积为不同类群的栖息密度。
  至平均值:调查海域的平均值以各站位的算数平均值± 95%可信区间表示。
  至空间分布趋势:用圆表示底栖生物的总的栖息密度,不同圆直径代表不同区间,圆内扇形面积代表,贝类、甲壳动物、多毛类、棘皮动物及其它类群所占的比例。区间划分视调查结果而定。
  至栖息密度及生物量统计结果记录于表D.2及D.3(见附录D)。
  6.4.2.2.3 潮间带生物
  潮间带生物群落分析方法应满足《海洋监测规范》的标准方法。
  7 评价技术与方法
  7.1 生物质量评价
  7.1.1 评价标准
  生物体内污染物及细菌学指标评价标准见表5。
  表5 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标准
  污染物种类 评价标准
  石油烃≤ 20.0×10-6湿重
  汞≤ 0.3×10-6湿重
  镉(贝类)≤ 2.0×10-6湿重
  镉(鱼类)≤ 1.0×10-6湿重
  铜≤ 10×10-6湿重
  铅≤ 1.0×10-6湿重
  砷≤ 1.0×10-6湿重
  六六六≤ 0.02×10-6湿重
  滴滴涕≤ 0.1×10-6湿重
  多氯联苯≤ 0.1×10-6湿重
  粪大肠菌群< 300个/100g鲜肉
  异养细菌< 5.0×105cfu/g鲜肉
  7.1.2 评价方法
  应用生物质量指数法进行评价,即应用公式Pi=Ci/Csi进行评价,式中Pi为第I种污染物的生物质量指数,Ci为第I种污染物的实测值,Csi为第I种污染物的标准值。
  评价生物质量的判别标准为:当Pi≤1.0时,生物质量符合标准;当Pi> 1.0时,生物质量超出标准。
  7.2 富营养化评价
  7.2.1 营养状态质量指数计算公式为:
  NQI=CCOD/C/COD+CT-N/C/T-N+CT-P/C/T-P…………………………………………(8)
  式中:CCOD、CT-N、CT-P分别为水体的化学耗氧量、总N、总P的测量浓度;C/ COD、C/ T-N、C/ T-P分别为水体的化学耗氧量、总N、总P的评价标准,C/ COD为3.0mg/L,C/ T-N为0.6mg/L,C/ T-P为0.03mg/L。
  7.2.2 营养水平判断标准为:
  NQI>3为富营养水平;
  NQI=2~3时为中营养水平;
  NQI<2为贫营养水平。
  7.3 生态压力评价
  应对污染指标、富营养化指标、生境改变指标和过度捕捞、陆源排污、养殖排污等生态压力指标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评价。
  7.4 生态效应评价
  应对生态效应指标所列的初级生产力、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结构、特定种类种群结构等内容的现状和时间、空间变化趋势进行评价。
  8 监测报告与数据资料
  8.1 文本格式
  8.1.1文本规格
  生态环境监测报告文本外形尺寸为A4(210mmx297mm)。
  8.1.2封面格式
  生态环境监测报告封面格式如下。
  第一行书写:×××海区或省市×××海域(一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二行书写: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报告(一号宋体,加黑,居中);
  落款书写:编制单位全称(如有多个单位可逐一列入,三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四行书写:××××年××月(小三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五行书写:中国,空一格,××(地名,小三号宋体,加黑,居中)
  以上各行间距应适宜,保持封面美观。
  8.1.3封里一内容
  封里一中应分行写明:监测项目实施单位全称(加盖公章);项目负责人、技术总负责人、分项目负责人姓名;报告书编制单位全称(加盖公章);编制人、审核人姓名;编制单位地址;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内容。
  8.2 生态环境监测报告编写内容
  每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完成后(包括年度工作),应参照下列内容编写生态环境监测报告,并附主要参考文献。生态环境监测应包括下列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一、概述
  1 生态环境监测概述
  包括监测地点、范围,监测目的、意义,监测区域与周边区域的环境与资源状况,生态系统特点等。
  2 监测方案
  3 监测指标体系及生态学意义
  4 监测方法
  包括采样方法、分析方法、质量控制方法及有关评价方法及标准等。
  5 其它内容

  二、监测与评价结果
  1 生态系统压力现状
  1.1 环境污染
  1.1.1 生物质量
  1.1.1.1 污染物含量
  1.1.1.2 贝类微生物含量
  1.2 富营养化状况
  1.3 陆源排污状况与压力
  1.4 养殖排污状况与压力
  1.5 水产养殖状况与压力
  1.6 渔业捕捞状况与压力
  包括海域作业船只的数量、总马力及作业方式。
  1.7 沿岸工程建设状况与压力
  工程种类及产生的环境压力估算。
  1.8 河口排污状况与压力
  包括重金属、石油烃、N、P的年排放量。
  1.9 其它生态压力
  2 初级生产力
  3 生物多样性
  3.1 物种多样性
  3.2 生物多样性指数
  4 生物群落结构
  4.1 密度
  4.1.1 浮游植物
  4.1.2 浮游动物
  4.1.3 大型底栖生物
  4.2 生物量
  4.2.1 浮游生物
  4.2.2 大型底栖生物
  5 特定种类种群结构
  5.1.1 密度
  5.1.2 生物量
  5.1.3 年龄结构
  5.1.4 分布趋势
  6 其它内容

  三、生态环境现状与趋势评价
  包括生态系统变化因果关系分析及各指标的时间变化趋势等。
  1 生物质量状况与评价
  2 生态压力现状与趋势
  3 生态效应分析
  4 生态环境变化趋势
  5 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
  6 其它内容
  8.3 监测数据资料
  生态环境监测、分析的数据、资料应按有关规定上报,并妥善归档。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昌黎海洋生态站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A.1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昌黎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如表A.1所示。
  A.1 昌黎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生态系统压力
  生物质量
  生物体污染物含量
  汞、镉、砷、铅、铜、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石油烃
  生物体细菌学指标
  粪大肠菌群、异养细菌、弧菌等
  水体污染物含量及富营养化指标
  溶解氧、总磷、总氮、化学耗氧量
  生境改变指标
  沉积物污染物含量
  汞、镉、砷、铅、铜、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石油烃
  沉积物粒度
  生态压力指标
  水产养殖、捕捞、旅游、沿岸工程建设、河口排污等现状、动态、趋势
  生态效应指标
  生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指数
  群落结构
  浮游植物
  种类组成、分布密度、生物量
  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分布密度、叶绿素a
  大型底栖动物
  种类组成、栖息密度、生物量
  文昌鱼种群结构
  分布区域、栖息密度、生物量、年龄结构(个体组成)
  A.2 生态系统压力指标确定的依据
  昌黎海洋生态站地处河北省昌黎县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域。本底监测结果表明:海域的主要生态压力是环境污染、海面扇贝人工养殖、农业、捕捞、旅游及海岸工程建设。
  选择双壳类(文蛤)、腹足类(脉红螺、扁玉螺)及鱼类(蓝点马鲛)污染物含量作为监测海洋污染压力现状指标。双壳类通过滤食浮游植物吸收污染物,腹足类通过摄食沉降碎屑或藻类植物收污染物,鱼类通过摄食其它动物(浮游动物、甲壳动物、鱼类等)吸收污染物,因而三个类群生物污染物含量指标可以全面反映环境污染的现状及趋势。由于海区内文蛤曾出现大量死亡现象,加上黄金海岸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将贝类体内细菌学指标作为监测人为活动及海洋生物病害发生的指标。
  文昌鱼是保护区海域保护的对象,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底质的要求非常严格。由于海水养殖和渔业捕捞作业会造成底质粒度的改变,因而选择底质粒度作为监测这些压力的指标。
  本底监测表明,监测海域的总N、总P在多数季节里含量超标准,主要是由于农业陆源污染,海面养殖及河口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所致,因而选择总氮、总磷作为海域有机污染压力的指标。另外监测海域曾经发生过赤潮,为监测与赤潮发生有直接关系的海水富营养化水平,化学耗氧量也被列入监测指标。
  为区分各种环境压力的变动趋势,对每年农业化肥、农药使用量,河口排污,渔船数量,养殖面积,旅游人数,沿岸人工育苗室的建设等指标进行了监测。
  A.3 公众关心物种的确定
  由于监测海域公众和政府管理部门最为关心的问题是海域保护对象至文昌鱼的保护结果,因而,生态效应指标除了包括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外,文昌鱼种群结构(分布,生物量,年龄结构等种群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也作为主要生态效应指标进行监测(表A.1)。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生物体内细菌学指标检测技术
  B.1 仪器设备
  至 恒温培养箱:25℃-44℃;
  至干热灭菌箱;
  至 高压蒸气灭菌器;
  至 接种环;
  至 培养皿:直径9cm;
  至 试管:12x150mm;
  至 吸量管:1,10ml;
  至 发酵管:5x30mm;
  至 玻璃刮棒:接种用;
  至 纱布和棉花:塞试管用;
  至 锥形烧瓶;
  至 牛皮纸;
  至 电炉:2000W;
  至 超净工作台;
  至 一般实验常用仪器设备;
  至 无菌研钵
  B.2 采样方法
  进行细菌学指标检测分析的样品需要无菌采集,并且需要尽快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不可长时间保藏。现场采集的生物样品须在冷藏条件下于6小时内送回实验室进行分析。
  现场生物样品采集系用一次性消毒手套采取活生物于无菌朔料袋中,做好标记、及时装入便携式冷藏箱中。
  B.3 测试分析方法
  B.3.1 测试分析方法-发酵法
  B.3.1.1 方法原理
  大肠菌群系一群在37℃或44℃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h内产酸产气的需氧及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大肠菌群数系指单位生物样中所含有的“大肠菌群”的数目。一般在37℃培养生长的称为“总大肠菌群”,在44℃培养生长的称为“粪大肠菌群”。海洋生物检验采用44℃培养法,以检出粪大肠菌群。
  发酵法系通过初发酵及复发酵二个步骤,以证实生物体中是否存在粪大肠菌群并测定其数目。
  B.3.1.2 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a) 试剂配制
  1) 溴甲酚紫乙醇溶液
  称取1.6g的溴甲酚紫[C6H4SO2OC(C6H2CH3OHBr)2]溶于2-3mL乙醇(C2H5OH)中,然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mL。
  2) 碳酸钠溶液
  称取10.6g碳酸钠(NaCO3)溶于蒸馏水,并定容到100mL。
  B) 乳糖蛋白胨培养基的配制
  1)培养液成份
  蛋白胨 10.0g
  牛肉膏 3.0g
  乳糖 5.0g
  氯化钠 5.0g
  溴甲酚紫乙醇溶液(b)-1)) 1mL
  蒸馏水 1000mL
  2)制法
  将规定量的蛋白胨、牛肉膏、乳糖及氯化钠(NaCl)加热溶解于1000mL蒸馏水中,用碳酸钠(a)-1))溶液调节pH为7.2-7.4。
  加入1mL溴甲酚紫乙醇溶液(a)-2)),混匀,分装于置有倒管的试管内(10mL左右)。置高压蒸气灭菌器中,于115℃(68.95kPa)灭菌20min。
  根据需要,可按上述配制方法将蒸馏水由1000mL减为333mL,制成浓缩三倍的乳糖蛋白胨培养液备用。
  C) EC培养基配制
  1)成份
  胰蛋白胨或示胨 20.0g
  乳糖 5.0g
  胆盐混合物或3号胆盐 1.5g
  磷酸氢二钾(K2HPO4·3H2O) 4.0g
  磷酸二氢钾(KH2PO4) 1.5g
  氯化钠(NaCl) 5.0g
  蒸馏水 1000mL
  2)制法
  将上述成份加热溶解,分装于内装倒管的试管中,同上灭菌后pH值应为6.9。此培养基用前不宜置入冰箱,以防检测时出现假阳性。
  B.3.1.3 检验步骤
  a) 初发酵试验
  1) 生物样品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取全组织样放入无菌玻璃研钵中研磨,研磨后用特殊加工的大口移液管无菌移取1.0克样品至9.0毫升无菌海水的试管中,制备成10-1稀释样。 然后,用一系列装有9.0毫升无菌海水的试管连续稀释,制备成10-2、10-3、10-4稀释样。
  2) 吸取上述10-1 、10-2、10-3稀释样,每个稀释度各取1mL稀释样5份,分别加入5支盛有10mL已灭菌的普通浓度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试管中(内有倒管)。
  3) 将上述15支试管充分混匀后,置于44℃恒温箱中培养24h。
  B) 复发酵试验
  经培养24h后,将产酸(培养液变成黄色)产气(倒管上端积有气泡)及只产酸的发酵管,用一无菌环(3mm直径)或木压舌板转接入EC培养液中,摇匀后置44±0.5℃恒温箱中培养24±2h。在此期间内所得的产气阳性管即证实有粪大肠菌群存在。
  出现阳性份数 每g生物样中粪 95%可信限度 出现阳性份数 每g生 95%可信限值
  大菌群数的最 物样
  近似值 中粪
  大菌
  群数
  的最
  近似
  下限 上限 值 下限 上限
  5个 5个 5个 5个 5个 5个
  10月1日 10月2日 10月3日 10月1日 10月2日 10月3日
  管 管 管 管 管 管
  0 0 0 <2 <0.5 7 4 2 1 26 9 78
  0 0 1 2 <0.5 7 4 3 0 27 9 80
  0 1 0 2 <0.5 11 4 3 1 33 11 93
  0 2 0 4 <0.5 7 4 4 0 34 12 93
  1 0 0 2 <0.5 11 5 0 0 23 7 70
  1 0 1 4 <0.5 11 5 0 1 31 11 89
  1 1 0 4 <0.5 15 5 0 2 43 15 110
  1 1 1 6 <0.5 15 5 1 0 33 11 93
  1 2 0 6 <0.5 13 5 1 1 46 16 120
  2 0 0 5 1 17 5 1 2 63 21 150
  2 0 1 7 1 17 5 2 0 49 17 130
  2 1 0 7 2 21 5 2 1 70 23 170
  2 1 1 9 2 21 5 2 2 94 28 220
  2 2 0 9 3 28 5 3 0 79 25 190
  2 3 0 12 1 19 5 3 1 110 31 250
  3 0 0 8 2 25 5 3 2 140 37 340
  3 0 1 11 2 25 5 3 3 180 44 500
  3 1 0 11 4 34 5 4 0 130 35 300
  3 1 1 14 4 34 5 4 1 170 43 490
  3 2 0 14 5 46 5 4 2 220 57 700
  3 2 1 17 5 46 5 4 3 280 90 850
  3 3 0 17 3 31 5 4 4 350 120 1000
  4 0 0 13 5 46 5 5 0 240 68 750
  4 0 1 17 5 46 5 5 1 350 120 1000
  4 1 0 17 7 63 5 5 2 540 180 1400
  4 1 1 21 9 78 5 5 3 920 300 3200
  4 1 2 26 7 67 5 5 4 1600 640 5800
  4 2 0 22 5 5 5 ≧2400
  注: 接种5份10mL水样、5份1mL水样、5份0.1mL水样时,各种不同阳性及阴性情况下100mL水样中大肠菌群数的最近似值和95%可信限值.
  依据阳性管数查对照表B.1,即可得每g生物样中粪大肠菌群的最近似值(MPN)。
  若海生物样污染较严重,接种后15管全部产酸产气时,可将接种量减少为十分之一,即1mL的5管,0.1mL(1-9稀释的1mL)5管,0.01mL(1+99稀释的1mL)的5管。此时,由表B.1查得的每1/10g生物样中的大肠菌群数。
  B.3.1.4 记录
  将检验所得的结果列入表B.2中。
  B.3.1.5 注意事项
  a) 进行大肠菌群的检验,必须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进行工作,同时应作平行样品测定。
  B) 上述发酵法也适用于检测近岸海域底泥中的粪大肠菌群。即以定量的底泥经适当稀释并充分混匀后,吸取一定量水样代替,其他检验步骤与测水样相同。
  B.3.2 细菌总数-平板计数法
  B.3.2.1 方法原理
  平板计数法是根据单一的细菌在平板培养基上,经若干时间培养,可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菌落)(亦即一个菌落代表一个细胞),通过计算菌落数而得知细菌数的。计算关键是必须尽可能将样品中的细菌分散成单个细胞,并制成均匀的不同浓度稀释液,将一定量的稀释液均匀地接种到盛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上(以下简称平皿)。
  B.3.2.2 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
  a) 试剂配制
  至 氢氧化钠溶液:160g/L。称取氢氧化钠(NaOH)160g,溶于1000mL的蒸馏水中。
  至 吐温溶液:1+2000。量取1mL吐温80,溶于2000mL的蒸馏水中。
  B) 2216E培养基配制
  至 培养基的成分
  蛋白胨 5g
  酵母膏 1g
  磷酸高铁 0.1g
  琼脂 20g
  陈海水 1000mL
  至 制备
  将上述成份加热溶解,用氢氧化钠溶液(a)调节pH为7.6。分装于锥形瓶中,置高压蒸气灭菌器中,在121℃(约105kPa)下灭菌20min,尔后,将此培养基分别倒入经灭菌的各平皿中,每平皿约15mL,待其冷却凝固,置冰箱内保存备用。
  B.3.2.3 测定步骤
  至 生物样品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取全组织样放入无菌玻璃研钵中研磨,研磨后用特殊加工的大口移液管无菌移取1.0克样品至9.0毫升无菌海水的试管中,制备成10-1稀释样。然后,用一系列装有9.0毫升无菌海水的试管连续稀释,制备成10-2、10-3、10-4稀释样。
  至 吸取1mL生物样注入盛有9mL已灭菌清洁海水的试管中,摇匀。并依同法依次连续稀释至所需要的稀释度(倍数)。稀释度依水样含菌量而定,以每平皿的菌落数在30~300个之间为宜。每种稀释度需有3个平行样。
  至 将此平皿25℃恒温箱内培养7d,取出计数菌落。
  B.3.2.4 菌落计数法
  至 当平皿上出现较大片菌苔时,则不应计数。
  至 选择菌落数在30-300个之间的平皿,以平均菌落数乘其稀释倍数,即为该水样的细菌数。
  至 若有两种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在30-300个之间,则应按两者菌落数之比值决定,当比值小于2h,取两者的平均数,若大于2h,取其较少的菌落数。
  至若所有稀释度中各不同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大于300,则以稀释度最高的(浓度最低)平均菌落数乘其稀释倍数。
  至 若所有稀释度中各不同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小于30,则用稀释度最低的(浓度最高)平均菌落数乘其稀释倍数。
  至 若所有稀释度都没有长出菌落,同时也没检出抑制物,则报告小于1乘其最低稀释倍数。如:最低稀释度(倍数)为1:100,则报告其群落数小于100。最终换算成菌落数(个)/100g(鲜重)。
  B.3.2.5 记录与计算
  将计数结果填于表B.3中。
  B.3.2.6 注意事项
  至 细菌学检验必须严格遵照无菌操作。
  至 样品应及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否则,样品应放置冰瓶保存,但保存时间也不应超过6小时。
  至 平板应预先制作好,否则存留于平板上的水份会影响检验结果。
  表B.3 细菌平板计数记录表
  海 区     站 号     水 深     采样时间
  (m)
  水 温     潮 汐     盐 度     pH
  (℃) (m)
  样品号 水深(m) 稀释度 菌落数 平均值 细菌数(个/100g鲜肉)
  采样者 分析者 计算者 校对者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浮游生物监测记录
  C.1 浮游生物垂直拖网采样记录
  表C.1 浮游生物垂直拖网采样记录表
  站号     水深(m)     海区     调查船
  网型        采样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至 年 月 日 时 分
  瓶号 绳长(m)  倾角(o) 备注
  开始 终了
  海况
  (记事)
  分析者  计算者   校对者
  C.2 浮游植物细胞数量记录
  表C.2 浮游植物细胞数量记录表
  第 页
  标本编号   站号   水深 (m)
  浓缩体积 (mL) 记数体积 (mL) 调查时间  记数时间
  种名 数量 小计 个/L 备注
  硅藻种数(种) 数量(个)
  甲藻种数(种) 数量(个)
  其它(种) 总量(个)
  多样性指数(Hˊ)
  分析者 计算者  校对者
  C.3 浮游动物生物量测定
  表C.3 浮游动物生物量测定表
  标本编号 筛绢+样品湿重(mg) 筛绢湿重 样品湿重 滤水量 生物量 备注
  (mg) (mg) (m3) (mg/m3)
  分析者   计算者  校对者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大型底栖生物监测记录
  D.1 大型底栖动物海上采集及室内鉴定记录
  表D.1 大型底栖动物海上采集及室内鉴定记录表
  第 页
  站号 编号 船名 海区 站位: 纬度 经度 底质 温度 ℃
  盐度 ‰ 水深 m 放绳长度 m 采泥器 m2 采泥次数 样品厚度
  网型 宽度 m拖网距离 m 采样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拖网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至 年 月 日 时 分
  采泥标本总数: 拖网标本总数:
  种类鉴定记录
  次序 种名 总个数(个) 密度(ind/m2) 总重量(g) 生物量(g/m2) 附注
  生物多样性指数(H/ )
  记事:
  采集者  填表者  校对者
  D.2 浮游动物个体记录
  表D.2 _____型网浮游动物个体记录表
  第 页
  标本编号 站号 水深 (m)
  滤水量 (m3)取样 调查时间 记数时间
  种名 数量 小计 个/L 备注
  种数(种)    总个体数(个)
  多样性指数(Hˊ)
  分析者  计算者  校对者
  D.3 浮游植物数量统计
  表D.3 浮游植物数量统计表
  站号
  采 日期
  样
  时
  间 时间
  水深
  (m)
  总种数
  (种)
  总细胞数(个)
  多样性指数
  (Hˊ)
  种名 细  胞  数  量
  注:细胞数量单位 个/m3       分析者 计算者 校对者
  D.4 浮游动物数量统计
  表D.4 浮游动物数量统计表
  海区 采样方法 调查时间                      第 页
  站号
  采 日期
  样
  时
  间 时间
  水深(m)
  生物量(mg/m3)
  总种数(种)
  个体数(个)
  多样性指数 (Hˊ)
  种名 个 体 数  注:个体数单位 个/m3           分析者   计算者   校对者
  本规程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第一次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马明辉、王健国、冯志权、林凤翱、孙育红、王菊英、韩庚辰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