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事故现场 > 交通事故现场保护是怎样

交通事故现场保护是怎样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10 00:19:54 人浏览

导读:

交通事故的处罚还是比较严重的,因为交通事故的惨烈状况还是比较严重的。但是有很多人对于交通事故都是害怕逃避责任的,而且也错过了对于受害者的最佳救助时间。那么交通事故现场保护是怎样呢?接下来就有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来解答一下关于交通事故现场及其相关问题。

  交通事故的处罚还是比较严重的,因为交通事故的惨烈状况还是比较严重的。但是有很多人对于交通事故都是害怕逃避责任的,而且也错过了对于受害者的最佳救助时间。那么交通事故现场保护是怎样呢?接下来就有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来解答一下关于交通事故现场及其相关问题。

  一、交通事故现场保护是怎样

  1、应在现场清楚标记停车位置,尽量保持车辆在肇事中的原始状态,并按照有关规定拉紧手制动,开启危险信号灯(夜间还须开启示廓灯、尾灯),在制动拖印前置放警示标志牌,以免其他车辆对现场物证的破坏或再次发生交通事故,然后迅速向警方报案。

  2、做好对车辆制动印迹的保护,正确的做法是从路面显示的制动轮拖印迹开始,用粉笔或砖头、石块标记出左半中括号“[”,印迹终点用右半中括号“]”标示。如果事故车辆未移动,只标记制动印迹开始点即可。

  3、其他物品的散落痕迹也很重要,应同时用粉笔等进行范围标记,并对大的物品进行详细的标注。比如玻璃、货物等散落物品。

  当事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保护交通事故现场

  1、不准移动现场上的任何车辆、物品,并要劝阻围观群众进入现场。对于易消失的路面痕迹、散落物,应该用塑料布、苫布、苇席等可能得到的东西加以遮盖。

  2、抢救伤者移动车辆时,应做好标记。

  3、将伤者送到医院后,应告知医务人员对伤者衣物上的各种痕迹,如轮胎花纹印痕、撕脱口,要进行保护。

  4、严防再次事故的发生。发生事故后,要持续开户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来车方向50米以外的地方放置警告标志,以免其他车辆再次碰撞。对油箱破裂、燃油溢出的现场,要严禁烟火,以免造成火灾,扩大事故后果。

  保护现场是保证现场勘查工作顺利进行,取得客观准确材料的前提,也为准确地认定事故责任,依法处理交通事故创造有利条件。交通事故现场由于种种原因会受到破坏、变动,如不好好保护,将给勘查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事故责任的认定。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事故处理人员尚未到达现场之前,必须互相主动出示证件,证明身份、姓名、单位,以防有人为逃避责任乘乱溜走,给现场勘查和事故处理带来麻烦。

  二、交通造事逃逸认定标准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根据以上内容的相关回答可以得出,要认定逃逸的行为,这个首先在主观方面必须像是明知发生这样的行为而逃离的,如果对方压根儿就不知道已经造成了交通事故的话,然后把车开走了,这个一般不会按照交通肇事逃逸处理。

  三、怎样才算不知情逃逸

  1、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出了交通事故,当事人不知情,在交通队来看不是理由,出了事故对方报案,而你离开了现场,法律上就属于肇事逃逸,法律不管你是否知情。

  2、交警可以判断是否逃逸,当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足够的理由,尽量让交警相信在那种情况下没办法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另外主动表示愿意听从交警的建议,积极协助解决这起事故,留给别人一个主观根本没有事故逃逸想法的好印象。

  可以看到对于法律而言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后,不管当事人是否知情,只要有逃逸现象那么就必然会按肇事逃逸处罚,所以当事人需要做的并不是证明自己是否知情,而应该是积极配合警察使得交警判断当事人并无逃逸。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整理的关于交通事故现场保护是怎样及其相关问题。交通事故现场保护还是会有一定程度的破坏的。希望这些资料和步骤足够的清晰,假如您对此仍有疑问的话还是建议您到相关律师事务所咨询,为您解决一些与这方面相关的分歧并解决与交通事故现场保护相关的问题是我们的荣幸。希望对您有帮助,感谢您的阅读。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