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法律文书 > 交通事故快速处理赔偿协议书

交通事故快速处理赔偿协议书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4-24 18:15:00 人浏览

导读:

核心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交通事故快速处理赔偿协议书范本为你解读了交通事故快速理赔的相关知识,快速理赔是指道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各方现场填写好事故确认书,就要迅速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以免延缓城市交通。以下由法律快车交通事故法小

  核心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交通事故快速处理赔偿协议书范本为你解读了交通事故快速理赔的相关知识,快速理赔是指道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各方现场填写好事故确认书,就要迅速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以免延缓城市交通。以下由法律快车交通事故法小编为您介绍,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协议书(正面

时间
地点
天气
当事人姓名
驾驶证号及身份证住址
机动车牌号
车型
保险公司名称及保单号
A:
B:
事故形态:
A驾驶上述车辆,沿出事路段由 行驶, B驾驶上述车辆,沿出事路段由 行驶,
,致使A车 部位与B车
部位相撞,造成车物损坏的交通事故。
协议赔偿数额及处理方式:
1、不需要保险理赔的,由 方当场赔偿 方人民币(大写) 元(¥: 完结此案。
2、事故各方需要办理保险索赔的,立即向保险公司电话报案,并持本《协议书》按照保险公司的指引,马上或在保险公司约定的时间内,共同到就近的交通事故保险快速理赔服务中心服务点办理定损等理赔事宜。
当事人签名A: 当事人签名B: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备注:1、本协议书适用于快处快赔的道路交通事故。所谓适用于快处快赔的道路交通事故,是指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没有人员伤亡,过失造成机动车轻微碰凹、刮花、机件损坏等损失,且当事人对事实和成因无争议的交通事故。

  当事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骗取钱财的,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发生适用于快处快赔的道路交通事故后,各方当事人应当立即将车辆移至安全和不影响交通的地点,互相查验驾驶证、行驶证、身份证、保险凭证后,根据事故基本事实如实填写本《协议书》,自行协商事故损害赔偿数额和赔偿方式。当事人故意填写虚假信息的,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协议书(背面

  《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交通事故责任确定指引》

  (一)一方当事人有以下交通违法行为的承担事故全部责任

  1、追尾碰撞前车的;2、变更车道发生事故的;3、倒车、溜后发生交通事故的;4、从路外或非机动车道驶入机动车道发生碰刮的;5、绿灯放行或没有信号灯控制的路口转弯车未让直行车的;6、进入环行路口的车未让驶出或在环行路口内行驶的车辆的;7、跨越道路中心实线或者隔离实线发生事故的;8、逆向行驶的;9、右侧超车发生交通事故的;10、超越前方正常掉头、左转弯、超车的车辆时发生碰刮的;11、冲红灯发生交通事故的;12、有禁止掉头标志、标线的地方以及在人行横道、桥梁、陡坡、隧道掉头发生交通事故的;13、碰撞依法可以暂停、停放的车辆的;14、开关车门造成交通事故的;15、机动车进出停车场或停车泊位时与正常行驶的车辆发生事故的;16、单方发生交通事故。

  (二)双方当事人都有上述违法行为或没有证据证实一方当事人负事故全部责任的,各方当事人承担事故同等责任。

  注意事项:

  (一)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应当立即报警,保护现场并等候交通警察到场处理:

  1. 机动车无号牌、无机动车交强险保险标志或无检验合格标志;

  2. 驾驶人不能出示机动车驾驶证的;

  3. 机动车驾驶人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嫌疑的;

  4. 碰撞建筑物、公共设施或者其他设施的;

  5. 发生交通事故后有一方当事人逃逸的;

  6. 机动车在外省市保险公司投保交强险的;

  7. 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交通事故时,发现对方有故意撞车或持有假牌、假证嫌疑的。

  (二)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受伤、死亡或车辆不能移动的,当事人应当立即报警,保护现场,做好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并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九条规定组织车上人员撤至安全地点等候交通警察到场处理;车辆驾驶人受伤无法行动的,车上其他乘员应自行组织撤离。

  (三)本《协议书》可复印使用,自行协商时当事人各自保留一份。无本《协议书》的,可按本《协议书》的内容自行协商并做好文字记录。

  (四)三方以上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交通事故时,可参照本《协议书》的内容进行记录。

  (五)自行协商处理轻微交通事故时,当事人需要办理保险索赔的,按有关保险快速理赔的规定立即向车辆所投保的保险公司电话报案,并立即共同前往现场附近的保险快速理赔服务点办理索赔。

【延伸阅读】交通事故调解交通事故保险交通事故理赔最新交强险条例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