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合同纠纷 > 合同纠纷 > 借款合同纠纷民事起诉状格式是什么

借款合同纠纷民事起诉状格式是什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07 09:46:13 人浏览

导读: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借款合同纠纷,一旦双方出现纠纷,就可能需要向法院起诉,提交借款合同纠纷民事起诉状。那么借款合同的民事起诉状的格式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接下来就让法律快车小编告诉你借款合同纠纷民事起诉状的具体化格式吧,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借款合同纠纷,一旦双方出现纠纷,就可能需要向法院起诉,提交借款合同纠纷民事起诉状。那么借款合同纠纷民事起诉状格式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法律快车小编告诉你借款合同纠纷民事起诉状的具体化格式吧,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借款合同民事起诉状格式是什么

  原告:xxxx,男,xxx年1月出生,住址:xxx,联系电话xxxxx。

  被告:xxxx,男,xxx年1月出生,住址:xxx,联系电话xxxxx。

  诉讼请求:

  1.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被告偿还原告欠款本金及利息xxxx元;

  2.判决被告向原告支付违约金xxxx元;

  2.原告为实现债权而委托律师的委托费用xxx由被告承担;

  3.本案所产生的一切其他相关费用均由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

  2011年5月14日被告***共同向原告***借款120000元整。双方约定被告应于2011年6月14日下午银行下班前一个小时将借款还清给原告,超过银行下班时间另加100元交通费;上述借款为有息借款,利息自被告收到上述款项之日起,每月按3%的标准计算。   

双方约定该项借款期限届满,被告未能及时归还原告的,视为被告违约,被告每逾期一日应赔偿原告200元。被告同时将其名下合法资产交给原告做债务清偿,并无条件配合原告办理拍卖、变更、银行抵押等相关手续。同时原告为实现债权所产生的费用包括法院诉讼费、执行费、聘请律师费等一切相关费用均由被告承担。   

被告于2011年10月12日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归还原告60000元。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   

据此,原告请求两被告归还本金60000元,另加计利息18470元,违约金61200元,委托律师费3000元。各项共计人民币142670元。   根据双方《借款协议》约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特向贵院提起诉讼,请求依法维护原告权利。

 二、借款合同纠纷民事起诉状的写法

  (一)首部

  1. 标题文书上部正中写“民事起诉书”。

  2. 当事人基本情况。在原告和被告栏目内,分别写明原告和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文化程度、职业和住址。当事人的书写程序是:原告,有几个依次写几个。原告如有代理人,就写在哪个原告的下一行。后写被告,有几个依次写几个。再写第三人,有几个依次写几个。原被告如果是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时,就在原、被告栏内写明单位名称、地址,再写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有委托代理人的,注明委托代理人姓名、单位和职务。

  (二)正文。

  正文是民事起诉书的主要部分,包括请求事项、事实和理由。

  1.请求事项。即诉讼请求。要简明扼要地写出请求法院解决的民事权益的争议问题,也就是案由。即请求法院依法解决原告一方要求的有关民事权益争议的具体事项。如请求赔偿,偿还债务,履行合同等。

  2.事实。即双方争议的具体问题,要把争议的起因、经过、现状、特别是争议的焦点,具体地写清楚。叙述案情时,必须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案件事实,叙事要明确,与争议事实有直接关系的事实,要详细叙述明白,与案件事实关系不大的,但又必须交待清楚的,可以简要概括。

  3.理由。即诉讼请求的根据,主要是列举证据,说明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址,同时根据事实,依照法律有关规定,分析论证。

  4.尾部。在正文之后,另起一行写明致送机关,而后在其右下方,由具状人签名或盖章,注明具状的年月日。

  5.附项。这是民事起诉书的附加部分。应具体写明民事起诉书副本的份数和证据的种类、名称、数量以及证人的姓名、住址等。

   三、注意事项

  写正文部分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请求目的必须明确具体。

  (二)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合法。

  (三)写事实和理由时,着重写争议的焦点和实质性重点,阐明因果关系,写过程尽量概括,力避拖沓,空洞;分析必须有根据,引用法律必须准确。

  以上就是款合同纠纷民事起诉状的格式哦,当您向法院起诉时,就可以按照上面的格式书写民事起诉状,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请随时咨询我们,我们会为您提供专业的律师,帮您解决问题。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