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上市 > 上市公司 > 上市公司分红规定

上市公司分红规定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30 00:45:49 人浏览

导读: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发展越来越好的公司,每年的年收益超过五千万,这样的公司是非常具有发展前途的,所以大多数选择上市来获取股权。上市公司每年当然也有分红,分红是多少以及怎样规定的呢?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上市公司分红规定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发展越来越好的公司,每年的年收益超过五千万,这样的公司是非常具有发展前途的,所以大多数选择上市来获取股权。上市公司每年当然也有分红,分红是多少以及怎样规定的呢?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上市公司分红规定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上市公司分红规定

  1、股东的盈余分配权,俗称股东分红权,指股东基于公司股东的资格和地位而享有的请求公司向自己分配股利的权利。

  股东行使该权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从实体上公司需有实际可供分配的利润。

  二是从程序上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得到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通过。在以上两个条件未满足时,股东的盈余分配权尚只能是法律层面的期待权益。《公司法》第35条规定,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

  2、在公司存在可供分配利润的前提下,如果公司长期不分红,从程序上来说,根据《公司法》第167条规定,股东的盈余分配权以股东先行内部救济为原则,即股东可以提出召开股东会,讨论利润分配方案。

  由于股东大会的表决实施资本多数决的原则,所以,公司的股利分配方案往往成为大股东变现或操作股价的工具。在公司运作中,公司有可供分配的盈余,但却以各种理由不正当的拒绝向股东派发盈余,从而引发的纠纷。

  3、股东的盈余分配权(股东分红权)诉讼救济途径:

  当公司具备上述的利润分配条件,股东可以依法提起盈余利润分配诉讼;当公司过分提取任意公积金或以其它形式侵害股东的盈余分配权时,任何一个股东都可以资本多数决滥用,股东大会决议侵犯股东正当权利为由,向法院提起撤销股东会决议的撤销之诉或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的确认之诉,同时请求分配股利。也就是公司法第四条规定:“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因此,“股权是一种综合性的权利”。一方面,股权具有财产权利的性质;另一方面,股权还具有对公司事务进行参与、管理的性质。对上述两个方面的权利,我国公司法均有明确规定。其中,财产权利主要包括公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分红权以及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的剩余财产分配权等;而诸如知情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表决权、救济权以及提议召开、召集、主持股东会的权利等则属于股东对公司事务的参与和管理权。

  二、公司法中关于公司上市的有关规定

  第一百二十一条本法所称,是指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

  第一百二十二条上市公司在一年内购买、出售重大资产或者担保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百分之三十的,应当由作出决议,并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第一百二十三条上市独立董事,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一百二十四条上市公司设董事会秘书,负责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会议的筹备、文件保管以及公司股东资料的管理,办理信息披露事务等事宜。

  第一百二十五条上市公司董事与董事会会议决议事项所涉及的企业有关联关系的,不得对该项决议行使表决权,也不得代理其他董事行使表决权。该董事会会议由过半数的无关联关系董事出席即可举行,董事会会议所作决议须经无关联关系董事过半数通过。出席董事会的无关联关系董事人数不足三人的,应将该事项提交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三、上市公司的条件

  按照《证券法》第五十条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股票上市,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已公开发行;

  (二)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三千万元;

  (三)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以上;

  (四)公司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

  证券交易所可以规定高于前款规定的上市条件,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上市公司分红规定的全部内容。依据公司法,股东可以将自己股权的一部分,委托给他人,从而·实施对公司管理和参与,股东的分红权是实质性的权益,公司法兼具公和私双重法律。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他们会为你做出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