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知识 > 公司章程 > 2022年公司股东出资的方式

2022年公司股东出资的方式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11-12 16:26:17 人浏览

导读:

公司为了吸引一些人员的投资,对投资的出资方式做出了规定,大致的可分为货币与非货币出资,同时对于一些是不能作为出资方式的,比如信用、商誉等等,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了解2022年公司股东出资的方式。

  公司为了吸引一些人员的投资,对投资的出资方式做出了规定,大致的可分为货币与非货币出资,同时对于一些是不能作为出资方式的,比如信用、商誉等等,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了解2022年公司股东出资的方式

  一、2022年公司股东出资的方式

  我国《公司法》所确认的股东出资方式有货币和非货币财产两种,具体可分为:

  1、货币

  这里所说的货币,通常是指我国的法定货币,即人民币。设立公司必然需要一定数量的货币,用以支付创建公司的开支和公司设立后的生产经营费用。新公司法取消了货币出资的数额要求!所以,股东可以用货币进行出资。股东一方是外国投资者的,也可以用外币出资。

  能否以有价证券出资?《公司法》没有将有价证券规定为一类出资方式,是因为大部分有价证券属于债权证券,他们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以作为出资方式的财产,都是可以为公司所直接利用的,股东只有在将有价证券变现后,才能以该比款项出资。

  2、实物

  实物指有形物,法律上把财产区分为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两大类,实物属于有形财产的一部分。

  有形财产又可以分为动产和不动产。所谓不动产是指不能自由移动或一旦移动会破坏其物质形态或经济价值的财产。动产则是指不动产以外,可以移动并不因移动而破坏其原有经济价值和物质形态的财产。

  作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种类的实物,主要是动产,不动产属次要地位。股东以实物出资一般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该实物原为股东所有。第二,该出资实物是公司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否则这种出资就没有意义,只是给公司增加变卖该实物的麻烦而已。

  3、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包括着作权和工业产权。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知识产权上不断扩张的开放体系,其范围主要包括着作权和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商号权。

  4、土地使用权

  公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一定的场所,因此,公司股东可以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

  一般来说,公司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股东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后向公司出资而使公司取得土地使用权;

  二是公司向所在地的市(县)级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过审查批准后,通过订立合同而取得土地使用权,公司则依法交纳场地使用费。

  二、股东出资的注意事项

  1、货币资金出资注意事项

  2、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无形资产)出资注意事项

  3、投资人若为法人,其对外投资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

  4、投资人为2人时,最低持股比例为1%。委托会计师事所增资验资需要提供的资料清单,以货币增资验资报告所需资料。

  三、股东出资瑕疵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问题

  1、股东不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的,除应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2、以非货币财产作为出资的,其实际价额显着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由该出资人补足其差额(原出资中的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及其他非货币财产应重新评估作价,公司实收资本应重新验证并由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并出具验资报告),且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

  3、股东虚假出资,未交付或者未按期交付作为出资的货币或者非货币财产的,由工商局责令改正,处以虚假出资金额5-15%的罚款。拒不改正的,由工商局责令公司限期办理注册资本、出资期限变更登记,逾期不办理的,处以1-10万元罚款。 给公司、股东、债权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数额在人民币10万元以上的,或虽未达到人民币10万元数额标准,但具有致使公司资不抵债或无法正常经营,合谋虚假出资,因虚假出资受过行政处罚2次以上又虚假出资,利用虚假出资所得资金进行违法活动四种情形之一的,构成虚假出资罪,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出资金额2-10%的罚金。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工商局的罚款和法院的罚金可以相互折抵。

  规定有效的出资方式,可以让出资更加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对于出资形式的限制也是因为如此,对于一些股东出资出现瑕疵等问题公司法也规定了相关的责任。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相信大家对于2022年公司股东出资的方式一定有所了解,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欢迎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