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工程纠纷 > 工程建设文书范本 > 施工合同 > 施工合同索赔的依据有哪些

施工合同索赔的依据有哪些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16 22:05:32 人浏览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法律法规的要求也需要更加健全。面对这种现象,我国对法律法规做出了更加完善的修改与规定。那么施工合同索赔的依据有哪些呢?针对施工合同索赔的依据有哪些的问题,法律快车小编收集整理了相关信息,提供给大家参考,欢迎大家的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法律法规的要求也需要更加健全。面对这种现象,我国对法律法规做出了更加完善的修改与规定。那么施工合同索赔的依据有哪些呢?针对施工合同索赔的依据有哪些的问题,法律快车小编收集整理了相关信息,提供给大家参考,欢迎大家的阅读!

  一、工程索赔

  工程索赔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并非自己的过错,而是应由对方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实际损失向对方提出经济补偿和(或)时间补偿的要求。

  索赔是工程承包中经常发生的正常现象。由于施工现场条件、气候条件的变化,施工进度、物价的变化,以及合同条款、规范、标准文件和施工图纸的变更、差异、延误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工程承包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索赔。

  二、索赔依据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我国《合同法》对违约导致的索赔责任作了很详细的规定,如:

  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它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第一百一十三条对违约责任的规定是:“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合同法》第二百八十三条规定:“发包人未按照约定的时间和要求提供原材料、设备、场地、资金、技术资料的,承包人可以顺延工程日期,并有权要求赔偿停工、窝工等损失;”

  第二百八十四条规定:“因发包人的原因致使工程中途停建、缓建的,发包人应当采取措施弥补或者减少损失,赔偿承包人因此造成的停工、窝工、倒运、机械设备搬迁、材料和构件积压等损失和实际费用”。

  三、索赔依据之二:《工程承揽合同》和“国际惯例”

  所谓《工程承揽合同》是指以我国颁布的法定合同(也称格式合同条款)为母本而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CF-1999-0201);《水电工程施工合同》《公路工程施工合同》等等。这些合同中对工程的施工索赔都有专门专项的条款和要求。

  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36.1规定:当一方向另一方提出索赔时,要有正当理由,且有索赔事件发生时的有效证据。36.2规定:发包人未能按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或发生错误以及应由发包人承担责任的其他情况,造成工期延误和(或)承包人不能及时得到合同价款及承包人的其他经济损失,承包人可以按(规定)程序以书面形式向发包人索赔。

  所谓“国际惯例”是指海外工程项目和国内的外资工程项目中使用的如“FIDIC合同条款”或“JCT合同条款”等国际上通用的合同条款。这此条款对工程索赔都有相应规定。

如FIDIC(99版)仅承包商向业主的索赔明示条款就有20多条,这些条款不但明确地列出了可索赔的工期和费用,而且还列出了某些情况下可以索赔利润,同时,在合同条款中还有若干默示的索赔条款,这些得靠承包商自己去因人因事地深入理解和分析其规定的含义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不论是“违约索赔”与“变更索赔”,还是“不可抗力索赔”和“道义索赔”都能在《合同法》中,或在具体《工程承揽合同》中,找到进行“索赔”的法律依据。承包商必须要有专人研读合同、管理合同,和整理合同条款中的索赔依据,并利用这些依据合法地开展施工索赔,获得该得的利益或减少损失。

  而业主方也应该有专人管理合同并熟悉其规定,不应该把被索赔看作是一种不好的事项,相反倒应该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这一事项的顺利实现。这一来是遵循了工程建设中的客观规律性,二来是依合同在“法治项目”,三是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履约环境,四是为工程的保质、保量、保工期、创造了条件或补充了条件。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施工合同索赔的依据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会有帮助。我国经济的增长,促使了法律法规的健全,从而保障了人民生活的质量。要是您对我国法律法规存在有疑惑,欢迎您进入法律快车进行法律知识的咨询。选择我们,您们的权益将会更有保障!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