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工程纠纷 > 建筑工程法规政策 > 工程地方法规政策 >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基础测绘十一五规划》的通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基础测绘十一五规划》的通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11-24 12:48:41 人浏览

导读:

(海南省人民政府2006年10月31日颁布施行)琼府办〔2006〕87号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基础测绘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为保证我省测绘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满足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海南省人民政府2006年10月31日颁布施行)
琼府办〔2006〕87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基础测绘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为保证我省测绘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满足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测绘工作的需求,海南测绘局等单位组织编制了《海南省基础测绘“十一五”规划》。经省政府同意,现将该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市、县政府要根据《海南省基础测绘“十一五”规划》,制订本地区基础测绘规划。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市、县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与协调,并负责监督实施。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我省基础测绘规划实施的协调、管理与支持,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六年十月三十一日

  海南省基础测绘“ 十一五”规划

  前言

  基础测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公益性事业,是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具和重要保障。通过基础测绘获取、加工和提供的各种基础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和重要支撑。加快发展基础测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保证我省测绘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满足海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测绘工作的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国家测绘局、海南省政府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测绘主要工作回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测绘主要工作回顾。

  海南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建省前测绘工作基础极其薄弱。建省以后,特别是“九五”以来,在国家测绘局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基础测绘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测绘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保障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1.测绘基准建设情况。

  “九五”初期,建成海南省C级GPS控制网点204个,获得了具有一定密度的大地基准成果;完成环岛一等水准路线二期高程复测,获得185个高精度水准点高程成果;对部分C级GPS网点进行三、四等水准联测,并运用重力和GPS/水准数据开展了全岛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建立了海南较高分辨率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

  2.航空航天影像获取情况。

  “十五”期间,为满足国家1∶5万基础地理信息建库以及重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国土环境资源调查等对航空航天影像资料的需求,获取了如下航空航天影像成果:海南岛30米分辨率TM卫星影像数据和10米分辨率SPOT卫星影像数据;海口地区230平方千米1∶3000彩红外航空影像;文昌地区100平方千米1∶3000彩红外航空影像;海口地区464平方千米1∶8000彩红外航空影像;三亚地区、博鳌—加积地区1100平方千米1米分辨率IKONOS卫星遥感影像数据。

  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数据库建设情况。

  “九五”期间,实施中澳合作项目——海南国土资源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了海南岛除中部山区320幅以外的1∶1万地形图的数字线划地图(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的数据生产。

  “十五”期间,按国家测绘局1∶25万、1∶5万数据库建设的要求,完成了海南岛100幅1∶5万地形图的数字线划地图(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栅格地图(DRG)的数据生产;完成全省国、省、县、乡、专公路网GPS数据采集2.1万公里;全省1∶5万地名数据采集31000条;完成海南省级地理信息数据集建设工程,获取了包括行政区域地理位置概况、地形单元、高程分带等内容的基础地理信息和包括流域、土地覆盖、交通、海岛等内容的专题地理信息;开展了省级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改造的实验和研究。[page]

  按照国家测绘局专题数据库建设要求,完成海口市1∶5000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据生产、地名和境界调绘工作。

  完成海口地区230平方千米1∶1000数字线划地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的数据生产,文昌地区100平方千米1∶1000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的数据生产;为满足海南城乡规划、城镇建设和小城镇建设需要,完成38个城镇的1∶500到1∶20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772平方千米。

  4.基础测绘成果使用与应用情况。

  “十五”期间,海南测绘局累计向测绘、国土资源、地矿、规划建设、交通、农业、农垦、水利、气象、林业、电力、海洋、石油、地震、环保、旅游、教育、科技、公安、武警、部队等部门和单位提供数字地形图6.56万幅、大地测量控制点成果约1.10万点、各类模拟地形图近3.72万张,并积极为行政管理与决策、公共服务、重大工程项目、社会安全、防灾减灾以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服务,涉及行政区域界线和地名管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农村土地确权、重要水源地监测与保护、各类综合及专业规划、旅游开发区、博鳌亚洲论坛会址、洋浦经济开发区、新兴工业、绿色农业、林产业、集约型油气化工业、县乡公路改造、教育管理、防洪电子沙盘、气象预报、地震监测预报、公安、消防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地理信息作为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地位日益凸显。

  (二)我省基础测绘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基础测绘在取得一系列可喜成就和面临新的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存在明显不足,基础测绘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突出,已经成为制约一些领域发展的瓶颈。

  1.陆地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战略性短缺。空间定位基准薄弱,点位少、精度低、损坏严重;1∶1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陈旧,中部地区尚有320幅6400平方千米的地形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测制的;城镇1∶500到1∶20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率低,全省仅有21%的城镇有适用的地形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储备不足,信息现势性不强,测绘公共产品不丰富。

  2.海洋基础测绘基本处于空白,尚未建立陆海统一的测绘基准体系,至今没有较大比例尺基础海图,严重制约了岛屿和近海海域、滩涂的规划和开发利用。

  3.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产业化开发应用能力不足。

  4.基础测绘的投入机制亟待建立、健全,投入与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二、“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趋势。

  地理信息是人们认知世界、利用自然不可缺少的媒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随着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强劲的发展,测绘在国家信息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核心内容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测绘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测绘体系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测绘数据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国内已形成普遍共识,测绘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省不断加大对基础测绘的投入。

  对地观测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现代测绘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更新的能力和效率,有力地促进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信息服务的网络化。以卫星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体的数字化测绘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模拟测绘生产,并正向以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为主的信息化测绘转变,测绘的技术手段、产品形式和服务方式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需求分析。

  在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对基础测绘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高政府管理与决策水平,加强宏观调控,实施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以及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智能交通,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构筑公共应急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基础测绘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和支撑条件。[page]

  “十一五”期间,根据省委制定的着力打造环境、产业、体制三大特色,坚持和完善“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方针,主攻“三低一小”的突出问题,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努力构建和谐海南的指导原则,落实我省“优势产业、城市化、科教兴琼、可持续发展”四大发展战略以及信息化发展战略思想,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各项目标,对基础测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基础测绘成果在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镇建设、农业、农垦、地矿、水利、交通、气象、林业、能源、海洋、地震、旅游、教育、科研、国防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的资源调查、综合规划、决策管理、工程建设、开发利用、变化监测、军事与社会安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需求量将呈大幅上升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需要高精度的测绘基准。测绘基准提供精确的点位坐标,是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基础。随着空间技术进步以及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规划、地震、水利、地矿和石油等部门,对测绘基准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要求越来越高。

  2.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省建设需要完备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对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现势性、准确性、完备性要求越来越高。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重大工程建设和公共管理等所进行的科学规划、组织实施和动态监测,迫切需要发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的决策支持作用。落实“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方针,实施城市化战略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的建设等,对基础测绘成果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有海洋基础测绘资料作为保障。发展绿色农业、林产业、集约型油气化工业等生态经济,也要依靠现势性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决策的准确性。

  3.信息化建设需要统一的空间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在我省的电子政务规划中,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建设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和应用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充分利用我省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多尺度、多种类、多时相、多分辨率动态化的空间地理数据和空间数据交换网络的支撑下,构建地理空间基础框架,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统一的空间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实现地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自然资源、公共信息的整合,开发专业信息管理系统,为行政决策和管理、农林业建设、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监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城市规划与建设、社会综合治理、防灾减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胡锦涛总书记“要加大测绘统一监管力度,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全面提升我国测绘保障服务能力”的重要指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需求为牵引,从满足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坚持测绘科技创新,加快“数字海南”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拓宽测绘服务领域,提高保障能力,积极为我省经济建设和政府各部门提供测绘保障服务,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二)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省基础测绘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数字海南”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初步实现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向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的转轨,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服务。具体是:基本建成新一代多功能测绘基准体系;完成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和数据库建设;开展近海海洋和滩涂测绘;加强基础地理信息专题应用,扩大基础地理信息应用服务领域;拓展基础地理信息网络化和社会化服务。

  四、主要任务

  (一)测绘基准现代化建设。[page]

  建设目标:利用GPS、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等技术手段,在现代通讯、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和设施的支持下,建立并维持相互补充、互为依存的海南省空间坐标基准框架、高程基准框架和重力基准框架,构建我省现代化大地测量基准服务体系;提供空间坐标基准、高程基准和高分辨率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等大地控制成果,为测绘、规划、国土资源调查、城乡建设、交通监控、沉降(形变)监测、公共安全、精细农业及电力通讯等领域提供高精度、三维、多功能的空间定位服务,实现多源地理信息数据的无缝无边连接和整合,保证地理信息数据坐标的一致性和可转换性。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1.空间坐标基准框架建设。

  对海南原有测量标志进行普查和维护,重新布测和联测60个C级GPS 网点,实现对原有C级GPS网的更新改造;逐步联测改造城市现有的控制网,使城市及区域控制网纳入国家统一的空间坐标基准体系之中。

  2.高程基准框架建设。

  2007年,开展一、二等水准网的复测工作。同时,重新联测海南岛与大陆高程基准。以此为基础,先期沿交通干线网络和主要河流布测1884千米的三等水准网,和国家一、二等水准网复测成果一起构成海南高程基准框架体系;中期对更新改造后的部分GPS C级网点进行四等水准联测,使之成为用于精化大地水准面的GPS/水准点;后期逐步联测改造城市现有的高程控制网,将城市及区域高程控制网纳入国家统一的高程基准体系之中。

  3.提高海南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水平。

  综合利用GPS、水准、重力与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与理论,通过建立和维持大地测量坐标基准、高程基准及重力场,获得海南高分辨率似大地水准面模型,使得GPS定位测量获取的大地高与正常高的转换精度在平原、丘陵地区达到3-5cm,中部山区达到10cm以内。

  4.建设海南连续运行的卫星空间定位参考站系统。

  在海南岛及其近海海域,建立一个GPS连续运行站网,同时筹建系统控制中心、数据通信网络和用户服务中心等,并建立相应的空间定位信息数据库,可全天候地向我省用户提供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实时快速定位和毫米级事后精密定位等服务,以满足测绘、地震、气象、水利、环保、交通等不同行业的用户对精密定位、实时定位以及移动目标导航服务的要求。

  (二)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和数据库建设。

  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和数据库建设是海南省基础测绘“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建设目标是:利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分区域、分年度获取1∶27000航空摄影资料、1.0米和2.5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构建全省多尺度数字正射影像数据集;更新全岛1854幅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重点城市地区、旅游区、开发区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主要内容有:

  1.航空、卫星遥感影像获取。

  通过国家基础航空摄影获取目标区域的影像数据,为基本比例尺系列地形图测绘和更新,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为资源环境调查、开发规划和动态监测等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源。“十一五”期间,要进行一次全岛的航空摄影用于满足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完善和更新;根据城市化建设对1∶500到1∶20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专题数据库建设与更新的实际需要,加大基础航空摄影多级投入力度,完成旅游区、开发区、重点城市及其周边重点建设地区基础航空摄影。

  在积极开展我省航空摄影的同时,结合我省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区域发展规划的不同要求,制定出卫星遥感数据的定期购置计划,满足基础地理信息专项更新或专题更新的特殊需要。“十一五”期间,应购置覆盖全岛的2.5米分辨率全色 SPOT 5卫星遥感影像来满足全岛的专题信息和专项信息的更新需求。海口、三亚、博鳌—加积、洋浦—那大及其周边重点建设地区,应根据需要购置1.0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2200平方千米),满足特定区域快速发展对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的速度要求。[page]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完善和更新。

  在“十一五”期间,更新全岛1854幅 1∶1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内容包括:(1)2005-2006年对全岛进行1∶27000比例尺航空摄影;(2)制作1.0米、2.5米分辨率卫星遥感数字正射影像;(3)像片控制1854幅;(4)像片调绘1854幅;(5)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生产1854幅;(6)数字线划地图(DLG)生产1854幅;(7)数字高程模型(DEM)生产320幅。

  根据海南城乡总体规划的总体布局和开发时序要求,完善海南省各级城镇、开发区、旅游区等重点建设区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完成“大海口”、“大三亚”、博鳌—加积地区、洋浦—儋州地区等区域1∶500到1∶2000大比例尺城镇地形图测绘和专题数据库建设,开展沿海市、县和中部五指山市等城镇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完善和更新。

  全面建成覆盖全岛的大地测量数据库、数字线划地形图数据库、正射影像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地名数据库、元数据库和大比例尺城镇地形图数据库,并对部分内容进行持续更新。

  (三)海洋、近海和滩涂测绘。

  根据《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我省确立了“以海带陆,以海兴琼,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海洋发展战略,实施滨海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以主导产业为骨干的海洋经济体系,以及“一环四带三区、阶梯式开发”的区域布局,重点开发建设环岛“蓝宝石带”海洋经济圈,不断壮大我省海洋产业规模,扩大海洋经济总量。

  海南海洋测绘工程的目标是:利用现代海洋测绘技术,开展环本岛海域使用管理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的环岛“蓝宝石”海洋经济圈1∶5万比例尺海洋测绘,掌握海底地形地貌的空间分布特征,查清海岸线的类型、长度和海岛(岛礁)位置、类型、数量、面积等基本情况,了解我省海洋灾害、海水资源、可再生能源分布和沿海海洋经济发展等状况,建立相应的海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将陆地的基础测绘引伸到海洋测绘中去,为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为本岛周边海岛、大陆架资源、海岸带及其邻近海域的开发与保护,提供高精度、全方位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1.建立陆海统一的空间大地控制网,实施近海主要岛屿与海南岛的高程基准联测;

  2.开展海南环岛“蓝宝石”海洋经济圈和近海岛屿约2万平方千米基本比例尺地图测绘和1∶1万滩涂测绘;

  3.开展西沙群岛与海南岛的平面和高程网的基准联测研究。

  (四)基础地理信息专题应用。

  从我省实际社会需求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海南测绘局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加大基础地理信息的深加工和专题应用开发力度,满足社会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拓展基础测绘服务领域,全面提高测绘应用服务水平,促进我省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重点是为政府部门管理决策服务、为省实施重大战略任务服务,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服务,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服务。“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应用项目有:

  1.基本地理单元和重要地理实体信息发布。

  利用已建成的多尺度、多数据源基础空间数据库和“3S”技术,采用信息处理、地理分析和统计等方法,挖掘现有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实用信息,分析其变化的时间序列,获取包括行政区域地理位置概况、地形单元、高程分带等内容的基础地理信息和包括流域、土地覆盖、交通、海岛等内容的专题地理信息,向社会提供统一、准确、权威的基本地理单元和重要地理实体的空间数据。

  2.为海南防灾减灾、突发事件公共管理与紧急救援指挥系统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和开发专题信息系统。

  完善以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为框架,为气象监测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基础平台,提高对台风、暴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水平;与地震部门合作,建立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等专题地理信息系统,提升震害综合防御能力。实现防灾减灾指挥信息化和科学化,提高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page]

  充分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治安防控、消防报警、医疗急救等专题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突发事件公共管理与紧急救援指挥信息系统,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灾害防御、处理医疗突发事件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

  3.海南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

  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整合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成果,建设海南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决策支持、浏览、查询、变更、图表输出等信息化服务,提高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与民政部门合作,建立以地名信息(包括地名的读音、写法、位置等基本信息和地名的起源、沿革、典故等附加信息)以及地理空间矢量数据为主要内容的地名公共服务的基础平台。逐步形成内容丰富、使用方便、优质高效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民政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满足全社会使用标准地名的日益迫切要求。

  4.海南省重要水源地生态保护。

  与水务部门合作,利用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和卫星影像资料,基于“3S”技术进行我省重要水源地生态保护应用研究,形成一套基于“3S”技术的水资源保护区生态监测技术体系,并将其应用到典型研究区,建立我省重要水源地生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示范数据库,为我省重要水资源地保护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5.海南省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地表覆盖信息数据库与监测分析系统。

  利用现代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建立海南岛地表覆盖信息数据库及监测分析系统,全面掌握海南岛森林、红树林、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三边”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沿海基干林、商品林、人工林、迹地、城市用地、乡镇用地、荒漠化土地、滨海湿地、养殖水域等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为海南生态省的建设和辅助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6.建立海南省综合省情数据库基础平台。

  根据省委、省政府宏观管理决策的需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我省综合省情数据库基础平台,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管理等信息与基础地理信息的集成和动态更新,为省委、省政府全面、准确、及时了解省情和辅助决策提供依据。

  7.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公共产品体系开发。

  以建成的海南省多尺度、多数据源基础空间数据库为依托,以满足我省电子政务建设需求为目的,研究和开发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公共产品,为国家安全、公安、边防、教育、医疗、通信、林业、交通、国土、规划、建设、气象、地震、环保、水务、海洋等部门和行业提供空间地理基础数据服务。

  (五)基础地理信息社会化和网络化服务。

  基础地理信息网络化和社会化服务的目标是:挖掘基础地理信息和测绘成果资料的社会应用价值,开发多种形式的测绘产品和社会服务系统,提高测绘对政府和社会的测绘服务保障能力。在“十一五”期间,基础地理信息社会化和网络化服务主要内容包括:

  1.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为政府宏观管理服务。

  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继续完善政府网络电子地图建设;开发我省多种类型的专题数字产品,为政府部门公共管理服务;编制、更新和出版海南省地图集和各市、县地图,为各级政府宏观管理与科学决策服务;开发多种系列电子地图、多媒体地图,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交通等服务;制作专题地图,为各级政府部门、各专业部门、科研单位制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宏观决策、组织和协调生产布局、研究现状、总体规划、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建设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成果目录与元数据网络化共享和服务系统,提高网络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建设、更新和维护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成果目录数据库和元数据库,在现有测绘网络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采用WebGIS技术建立集采集、查询、检索、地理信息发布为一体的省级测绘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并建立面向用户的计算机网站,逐步实现面向社会的网络化共享和服务。[page]

  3.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化发展,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地图服务。

  利用测绘部门的技术和数据优势,加强与通讯等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合作,开展无线定位、移动目标导航和导航电子地图服务等相关业务,以提高地理信息数据利用率和附加值,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编制出版一批现势性好、种类多样、款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交通、旅游等地图产品,满足人民生产生活对地图产品的广泛需求,繁荣我省地图市场。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基础测绘投入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的规定,建立省级公共财政对基础测绘稳定投入和持续增长的机制,将基础测绘纳入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对于需求迫切的重大公益性测绘和基本建设工程,要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投入。进一步规范对公共财政投入资金的管理及使用,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机制,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对于经营性测绘领域,充分运用市场手段,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行投资,逐步形成多元化测绘投入机制,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二)加强基础测绘组织管理。

  紧紧围绕基础测绘工作保障和服务的职能,本着“统筹规划、需求牵引、突出应用、急用先测”的原则,切实加强基础测绘的组织管理。以我省“一省两地”、“生态省建设”等战略为指导,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编制基础测绘的年度计划,做好基础测绘项目的组织实施,为重点发展地区、重点建设项目、防灾减灾项目和省政府急需的项目提供及时、可靠的测绘保障。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和市、县的沟通,搞好基础测绘需求调查,使基础测绘工作与各部门和各市、县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基础测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推动基础测绘成果共建共享和产业化应用。

  进一步深化基础测绘管理改革,加强全省基础测绘的统筹规划,及时向社会发布基础测绘成果目录。创造良好的信息共建共享环境,建立省级基础测绘、市县级基础测绘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实现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与城建、规划、民政、水利、地震、交通、国土资源、海洋、林业等部门信息资源的交流与交换,建立起分工协作、互利互惠、顺畅高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和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推动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发展,促进基础测绘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加强基础测绘成果的深加工,拓展基础测绘成果的应用和服务领域,使基础测绘成果的开发应用与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密切结合,融入和推动信息化建设,适应信息化对基础测绘的需求。

  (四)加强测绘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改善基础测绘生产基地设施条件,提高基础测绘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建设测绘成果档案存储与分发服务设施,新建测绘成果档案馆及其异地分馆,改善测绘成果资料存储管理条件,提高测绘成果档案抗灾能力。依托国家公用通信网络,对省级地理信息中心网络进行扩充和完善,基本实现与国家级和市、县级地理信息管理与服务机构的广域互连,初步形成覆盖全省的基础地理信息传输网络。建立分布合理的GPS跟踪站和远程数据通信网络,利用公共信息网络和无线数据通信频道发布数据。加快测绘管理、仪器检定场所和技术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强技术创新和队伍建设。

  在目前已基本实现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紧紧把握科技发展方向,不断创新和引进测绘高新技术,提高信息化测绘水平,提升基础测绘成果的科技含量。基础测绘的实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统筹人才培养与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抓好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实践中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对青年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掌握测绘高新技术的技术带头人和在生产一线能担负重任的青年生产技术能手。大力加强对测绘高新技术的学习,有步骤地对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基础测绘队伍的整体素质。本着“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原则,建立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机制,大力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积极引进急需的各类人才。[page]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