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拆迁安置 > 拆迁协议 > 拆迁合同 > 租赁合同拆迁纠纷怎么处理

租赁合同拆迁纠纷怎么处理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20 00:15:05 人浏览

导读:

现代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早已不是上个世纪的落后状况了,正是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飞速的发展了,所以对于土地的需求拆迁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租赁合同拆迁纠纷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

  现代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早已不是上个世纪的落后状况了,正是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飞速的发展了,所以对于土地的需求拆迁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租赁合同拆迁纠纷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

  一、租赁合同拆迁纠纷怎么处理

  拆迁过程中的租赁合同纠纷与一般意义上的租赁合同纠纷区别在于,出租方提起租赁合同纠纷诉讼的目的并非由于履行租赁合同过程中产生了纠纷,而是企图通过租赁合同纠纷诉讼达到解除租赁合同之目的,从而降低或者免除对承租方的拆迁安置补偿。

  出租方一般会用以下三个理由来主张解除租赁合同:

  第一,未按照租赁合同约定支付租金,出租方行使合同解除权。在出租方与承租方的《租赁合同》当中,一般都会有对租金支付方式和时间的约定,比如每月10日之前支付租金,超过三个月未支付的,出租方有权解除租赁合同等等类似的约定。因此,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承租方只要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未支付租金的,出租方可以单方解除租赁合同。出租方不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租金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因为拆迁开始之后,出租方一般会要求终止履行合同,租金问题到拆迁补偿款下来之后一并结算,这种情况下,是出租方要支付给承租方大额的拆迁安置补偿,小额的租金问题就显得很不重要了,承租方往往忽略了还有租赁合同的存在。在最后双方对于拆迁补偿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时候,出租方就会以未按照租赁合同约定支付租金为由,主张解除租赁合同,而之前出租方不要求支付租金的行为往往是口头约定,承租方没有证据证明这个事实,因为,往往在诉讼过程当中陷于被动。

  第二,由于拆迁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要求法定解除租赁合同。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出租方会认为,国家拆迁或者征地,已经导致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因此,要求行使合同法定解除权。

  第三,擅自转租,出租方行使合同解除权。依据规定,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转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承租方如果租赁的房屋或者土地比较大,为了分担租金压力,获取收益,一般会进行再转租,而出租方只要收到了应有的租金,也认可转租的行为,但是一般没有书面的同意意见。在纠纷产生之后,出租方往往否认知道转租的事实,主张转租未经过其同意,按照法律规定,可以解除合同。而出租方认可转租行为往往也是口头认定,承租方没有证据证明这个事实,因为,在诉讼过程当中也显得很被动。

  承租方对于上述三大解除租赁合同的事实和理由,如何有理有据地应对呢?

  第一,寻找不支付租金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

  第二,是否为合法程序的拆迁,是否为不可抗力。

  第三,寻找出租方认可转租的证据和丧失合同解除权的法律依据。

  二、租赁协议特征

  1、租赁合同是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租赁合同的成立无须交付标的物,故为诺成合同;承租人必须按照规定或按约定向出租人交付租金,故为有偿合同;出租人有将租赁物按约定交给承租人使用的义务,而承租人有按约定交付租金的义务,故为双务合同。这一特征使之区别于借用合同。

  2、租赁合同的标的物只能是特定的非消耗物。租赁合同的标的物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但因为承租人必须返还,因此只能是特定的非消耗物。

  3、租赁合同是转移财产使用权的合同。承租人并没有取得对租赁物的所有权。

  4、租赁合同在当事人之间既引起债权法律关系,又引起物权法律关系,即一般就不动产的租赁而言,导致承租人获得物权性质的租赁权和先买权。

  三、租赁协议形式

  我国《合同法》第215条规定:“租赁期限六个月以上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的,视为不定期租赁。”

  据此规定,我国租赁合同的形式为:

  1. 租赁期限为6个月以下的,可以由当事人自由选择合同的形式。无论采用书面形式还是口头形式,都不影响合同的效力。

  2. 租赁期限6个月以上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未采用书面形式的,不论当事人对租赁期限是否做了约定,都视为不定期租赁。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租赁合同拆迁纠纷怎么处理的全部内容。拆迁本应该是一件好事,毕竟是会让老百姓获益的,所以我们要积极的配合相关公务人员的工作。如果你还有更多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