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债务、损害赔偿、股权转让
这种情况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并主张相应的经济补偿金,至于是否有其他的赔偿或者补偿这个需要了解详细情况后才能确定。
全部5个答案>>在民事生活中,通常想终止劳动合同需要双方解除。当然也存在可以单方解除合同的情形。那么单方解除合同的情形有哪些呢?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你介绍单方解除合同的情形,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以下就是单方解除合同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9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不可抗力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的、对其发生和后果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条件,包括自然灾害、战争、社会异常事件等。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主要债务即次要债务的对称,是指根据合同的约定,当事人应当承担债务的大部分或者对债权人权利有重要或根本性影响的部分。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同期限内仍未履行的。迟延履行是指债务人无正当理由,在合同约定的履行期届满,仍未履行合同债务;或对于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债务人在债权人提出履行的催告后仍未履行的。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的。如果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或者其他合同条款对当事人权利义务至关重要,一方有违约行为将严重影响到当事人订立合同所期望的经济利益时,当事人可以不经过催告程序而直接单方解除合同。比如季节性、时效性强的标的物迟延交货,则另一方当事人有权单方解除合同。
(五)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2、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3、丧失商业信誉;
4.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可以终止履行。终止履行后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终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六)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1、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解除合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03条规定)。
2、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转租货物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24条规定)。
需要说明的是,当事人单方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
以上就是关于单方解除合同的情形。
还没有解决您的疑问,您可以查阅以下相关问答或免费咨询律师
继承、离婚、债权债务
1,您咨询的是社会保险纠纷和税收征管纠纷。2,针对社保问题,公司为员工缴纳社保是一项法定义务,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因此你可以要求公司补缴我入职以后的五险一金未缴纳部分,要求公司为你缴纳。3,公司应当从你入职之日起三十日内为你开户,为你缴纳五险一金,因为公司的原因导致你开户晚,公司有义务为你补缴以前的五险一金。4,如果不能补缴,则你可以要求公司赔偿你因为开户万无法补缴的损失。5,公司货款打到你个人的账户上,取款时没有选择货款,而是选择了薪水之类的,公司的行为属于逃避税收。6,公司的行为和一般的避税行为不同,避税一般是指通过税务筹划,选择合理计税方法或利用税法上的某些欠缺漏洞,以达到不缴或少缴税款目的的行为。对于避税,不属于违法行为,只能通过完善税法来解决。7,对于公司的行为,你可以向税收征收部门投诉反映,要求其对公司进行查处。8,如果情节严重,公司可能构成犯罪,受到刑事处罚。
全部2个答案>>合同法、婚姻家庭、常年法律顾问
你好,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不得”就是硬性规定,不可违反。如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怀孕女工的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该撤销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劳动者不愿意继续在本单位工作的,按《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若员工不要求继续履行合同,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违法解除的赔偿金,用人单位则应按每工作一年支付2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至于员工选择那一种方式,取决于员工未履行完的劳动合同期的长短及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长短,若员工未履行完的合同期较长,但工作年限较短,第一种方式能较好维护权益。若工作年限较长,因违法解除按工作年限的双倍赔偿,第二种方式能较好维护权益。
欢迎来电咨询。
最新咨询问答
相关知识专辑
有单方解除合同的情形的问题?我们为您推荐了以下律师
猜你关注
热门找律师
热门区县律师
热门法律咨询
热门法律知识
15
15年的中国在线法律服务品牌
中国放心的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
82
覆盖82个法律专业领域
站内法律专业领域覆盖面广
1,000,000
每天为全国近100万互联网用户
提供各种类型法律知识查询服务
法律快车版权所有 2005- 粤ICP备10231287号-5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222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粤B2-20100586